滬教版八年級藝術上冊全冊教案2
日光巖——鄭成功操練水軍、揮師東渡之地。
基隆港——中國臺灣的港口,與鼓浪嶼遙遙相對。
2.教學建議:
(1)可用《大海啊!故鄉》等熟悉的歌曲作導入。
(2)演唱速度不宜太慢。
二、藝術天地
(一)音樂與詩歌:
《平靜的海洋與幸福的航程》
1.內容介紹:序曲的標題取自德國詩人歌德的兩首獨立、但又相互補充的短詩——“平靜的海洋”和“幸福的航程”兩首詩作意譯如下:
《平靜的海洋》
風平浪靜,
大海在沉睡,
憂慮的船夫,
凝望著如鏡的海水。
四周紋絲不動,
像死一般寂靜,
海天一望無際,
水面一波不興。
《幸福的航程》:
霧幔消散,天空蔚藍,而風神,
也松開他的羈絆。
海上和風陣陣,
船夫抖擻精神,
快些吧,快些吧!
海水讓開路,
遠方已臨近
看!——那邊就是大陸。
以上兩首詩,貝多芬與舒伯特都曾為它(們)寫過歌曲。門德爾松的這首序曲,以這兩首對比性的短詩為依據,樂曲相應擴展的慢速引子(adagio),標有“平靜的海洋”的字樣而隨后用奏鳴曲式寫成的快速度音樂(molto allegro vivace),則反映“幸福的航程”的內容。但是門德爾松在描繪像死一般的寂靜和船夫的憂慮,以及船在平靜的海面上起先停滯不前,后來,迎風疾馳的情景時,主要是反映人們在這水平如鏡的海面航行中所獲得的印象,而且看來因他15歲時在羅斯托克附近療養地時對波羅的海的印象密切相關。序曲的兩段音樂同樣貫穿著統一明朗和歡樂的情緒。引子的音樂所描寫的海洋是肅穆而靜謐的,人們的心情同樣是敬和高尚的。
在這段引子中,可以聽到像管風琴奏出的圣詠一樣的音響,而在各種樂器間傳遞的時斷時續。簡短音型,宛如平靜的海面上的微波閃耀。最后,長笛的獨奏音型的呈現,則像孤單的海鳥鳴叫。但是一會兒,清晨的微風吹來了。船上的人們愉快地活動起來。陣風鼓滿船帆,船在中疾馳——引子轉入快板后,從弦樂器組深處升起一急速的樂句,它濺出的浪花遍及整個樂隊,使音響不斷地增強,終于序曲的第一主題出現了。起先,這個主題由木管樂器奏出,音響輕微,只是弦樂器組有一些大聲呼喊的短句同它構成有趣的對照,后來。當全樂隊復奏這一主題時,就顯得十分飽滿有力。主題陳述的過程中,特別是轉入連接段時,在那像被船劈開的海面上形成的浪潮拍擊的背景上,又出現一個新的主題——它的旋律進行的特點,近似第一主題,依然是統一情緒的反映。
第二主題更安詳、明朗而歡愉,由大提琴用溫暖的音色奏出,它那流暢如歌、進行在門德爾松的創作中是很典型的。這支旋律寫出后,一直成為門德爾松家里迎接賓客親友的一支樂曲。在呈示部的小結尾,第二主題那心摯意誠的旋律為表示祝賀的軍號合奏聲所替代。在發展部中,前面那些主題的片段輕輕閃現,其中一度色彩轉暗,情緒顯得有些緊張,這使人想到風暴和暗礁,急流和漩渦,明朗的曲調也變成不安的呼喊。但是,一轉瞬音樂就又恢復到原來晴空無云的景象。序曲的再現部開始時,獨奏單簧管從遠處奏出第二主題如歌的旋律,隨后才是第一主題和連接段主題相繼再現,到處充滿歡樂雀躍的巨響。幸福的航程臨近結束時,已經可以看見目的地的口岸了。全曲尾聲的軍號合奏,表示對逐漸臨近的船只的祝賀和歡迎,全樂隊的音響像凱旋一般;結束整首樂曲的最后一瞬間,情緒同序曲開始時一樣,靜謐而肅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