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八年級藝術上冊全冊教案2
各國民族樂派也大顯身手,德沃夏克、斯美塔那等作品都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創作技巧屬先進之列。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以來,西方管弦樂創作中產生了各種主義和流派。影響較大的是德彪西的印象主義,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義,拉赫瑪尼諾夫的晚期浪漫主義,勛伯格的新維也納樂派的表現主義和十二音體系。
我國的管弦樂創作是“五四”以后才逐漸興起的。
第五課 大 海
教學目標
1.通過聽、唱、奏、跳等一系列實踐活動,進一步體驗音樂的美感,由此對音樂藝術產生興趣和向往。
2.通過對《海上的早晨到中午》、《小溪、河流、大海》等作品的欣賞,感受與想象作者所表達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并熟記音樂主題片段;滿懷深情地唱好《鼓浪嶼之波》;通過一組創造性實踐活動,用各種藝術形式表現大自然的景色。
3.了解德彪西、門德爾松的生平。
教學內容與教法建議
一、音樂長廊
(一)欣賞:
《海上的早晨到中午》
1.內容介紹:
選自法國作曲家德彪西的交響詩《大海》中的第一樂章。《大海》被認為是印象派音樂的代表作。序奏部表現黎明前 的海洋。一開始,低音提琴的持續音,定音鼓輕輕的、持續不斷的震音、豎琴的輕弱音響,使人聯想到晨霧籠罩著的無垠的大海所特有的那種混沌、迷蒙的色彩,聯想到透過昏暗霧靄的模糊的初明。加弱音器的小號與英國管奏出的輕弱綿長的聲響,使人聯想到漸漸展開的黎明。大海仿佛顯露出沉思般的暗藍的色彩,彌漫在海面上的濃霧在初露的晨曦中輕輕地散開。進入主要部分后,由長笛和單簧管奏出的第一主題,由五聲音調組成,仿佛海風親昵地吹拂著漸漸蘇醒的波濤。隨著樂曲的發展,一支支動人的旋律相繼出現,但又仿佛不時被風浪卷走那樣斷斷續續。樂曲多變的色彩和音響透明度,使人聯想到陽光照射下變幻不定的海洋景色,波光瀲滟的海面,和大海浩瀚而無窮盡的活力。緊接著,樂曲又呈示出渾厚的音響,表現出海洋蘊涵著的巨大生命力。經過木管發展后,樂隊仿佛從遠出奏起了序奏部的主題,接著,在重現第一主題時,樂隊加強了音響,使人聯想到中午那輝煌燦爛的陽光和大海磅礴的氣勢。最后,在充滿力量的音響中結束。
2.教學建議:
(1)印象派的樂風出自印象派畫風,欣賞時可將聽覺藝術與視覺藝術在這一流派上的表現特征進行一下對照。第四課插圖就是法國印象派畫家莫奈的《日出》。
(2)作“印象畫”練習。首先引導學生思考在聽音樂時,頭腦里產生了一種什么樣的“畫面”(可以口述),然后由同學們自己(或小組)進行作畫(色塊或抽象的線條等抽象性畫面),教師無須去評價他們的優劣,只要他們自圓其說,達到鍛煉創造性思維的目的即可。
(二)歌唱:
《鼓浪嶼之波》
1.歌曲分析:
創作于1981年,表現了中國臺灣人民盼望祖國早日統一,親人早日團聚的迫切愿望。
歌曲為大調式,4/4拍,不帶再現的單二部 曲式。第一樂段結構方整,音區較低,旋律微微高低起伏,自然、樸實而流暢,第二樂段旋律上揚,表現了一種激動、急切的心情,然后又回落。“我渴望”兩句,用了近似口語的朗誦音調,猶如發自內心的呼喚,最后落到低音,深沉而真摯,感人肺腑。
鼓浪嶼——位于廈門市的一個島,素有“海上花園”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