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八年級藝術下冊全冊教案2
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何占豪、陳鋼作曲。1959年寫成并初演。當時,作者是上海音樂學院的青年學生,為了探索交響音樂的民族化,選擇了這一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為題材,吸取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成功地創作了這部單樂章帶標題的小提琴協奏曲。作品從故事中擇取“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和“墳前化蝶”三個主要情節,分別作為樂曲的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的內容,以表現這對青年男女的忠貞愛情,和對封建宗法禮教的控訴和反抗。最后化蝶的描寫富于浪漫主義色彩,反映了人民的愿望與理想。作品在音樂形象的塑造上,并非是越劇“卡戲”式的模仿,而是根據協奏曲的形式特點,對原劇內容曲調進行綜合提煉,加以發展和創造。結構上根據標題內容的需要,運用了西洋協奏曲中的奏鳴曲式,很好地表現了戲劇性的矛盾沖突。在藝術處理上,為了充分發揮交響性效果,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吸收了我國戲曲中豐富的表現手法,如在呈示部尾吸取了戲曲中歌唱性的“對話”形式,來表現“梁祝相愛”的主題:展開部中的“哭靈投墳”則用了京劇中的倒板和越劇中的囂板。在小提琴演奏上,借用了我國民族樂器的某些演奏技法和效果,聽來別有風味。這部協奏曲旋律優美,色彩絢麗,通俗易懂,藝術性很強,在國內被譽為“民族的交響音樂”,國外音樂評論家則稱它是“《蝴蝶的愛情》協奏曲”;是一部“迷人、新奇、具有獨創性的作品”。(摘自《音樂欣賞手冊》)
2、教學建議
(1) 《梁祝》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可讓學生在聽賞前簡單的說說這一古今中外的傳說。
(2) 由于作品吸取了越劇旋律的韻味及其戲曲歌唱性“對話”的形式來表達作品主題,建議讓學生看一看越劇“梁祝”。
(3) 作品較長,又采用了比較復雜的奏鳴曲式,建議在課堂上,選取幾個主要片斷進行聽賞。主題曲進行板書與情節相對應,讓學生隨音樂感受作品表現的場景及了解音樂主題發展。對全曲的欣賞則鼓勵學生在課外自學。
(4)對作品中的愛情主題進行背唱或背奏。
(二) 歌唱:《山歌好比春江水》
1、歌曲分析
劉三姐(八場歌舞。 柳州市《劉三姐》劇本創作組創編,廣西壯族自治區《劉三姐》會演大會改編。196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歌舞團首演于南寧市。這部歌舞劇是根據壯族優美的民間傳說改編而成。劇情:聰明、美麗的農村姑娘劉三姐善唱山歌,用歌聲表達勞動人民的愿望和理想,揭露封建地主階級矛盾剝削和壓迫,因此,不斷遭到地主的迫害,被迫離鄉背井去投親。在異鄉,劉三姐看到地主莫海仁蠻橫霸占茶山,又帶領群眾唱起山歌,無情地揭露與嘲弄莫海仁。莫海仁施用軟硬二計,一面串通媒婆說媒,聲稱要娶三姐;一面又親自上門逼債,企圖使三姐屈服。三姐提出“要想成親,就先對歌”。莫海仁用重金聘來三個秀才與三姐對歌,都遭慘敗,于是勾結官府下令禁歌,捉拿三姐。但劉三姐在鄉親們支持下,利用三月歌節,使莫海仁和官兵陷入歌陣的汪洋大海之中,最后被群眾斗得狼狽不堪,大敗而逃。
情節圍繞著“歌”而展開,成功地采用了大量經過編選、加工和再創造的民歌。這些民歌生動、優美,富有戰斗性和生活氣息。大致有四類:斗爭性的歌,反抗地主階級的統治剝削,揭露其陰謀詭計的,如《封山原是為霸山》、《有理敢把皇帝罵》、《唱得財主打哆嗦》等;諷刺性的歌,對愚蠢的秀才進行無情嘲笑,對媒婆進行無情嘲弄的,如《送你鬼婆出門樓》、《還剩三條狗奴才》、《花謝鑼破怎唱歌》等;歌頌性的歌,歌頌勞動,熱愛生活,富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如《采茶歌》、《山歌伴姐飛回來》等,如《什么結子高又高》、《繡個箭袋送給他》、《我倆結交訂百年》等。曲調具有廣西壯族地區的濃厚色彩,使這部歌舞劇獨具一格,同時也增添了民族音樂語言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