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少版七年級音樂下冊全冊教案
新疆音樂有著濃郁的特點,表現在節奏上許多地方是切分節奏,以及大量使用的附點音符和裝飾音。我讓學生從歌譜中把它們找出來、要求在學習中引起注意。
在學習歌曲的過程中我注意提醒學生努力掌握新疆音樂的風格,唱出歌曲的味道。
3、節奏練習
在學習歌曲之后(略),我設計了讓學生學習切分節奏
x x x x x |
拍 右 左 右 左
提醒學生:第一個音要齊,右手略強,訓練4小節。并要求學生嘗試為歌曲
伴奏,學生輪流打節奏、唱歌(跟著老師模仿),邀請學生上臺表演,這一系列
活動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表演欲望,歌曲的學習也進入了高潮……
4、音樂欣賞《豐收鑼鼓》(民族管弦樂曲)
隨后,我趁熱打鐵,讓學生們欣賞了民族管弦樂曲《豐收鑼鼓》(邊聽邊看課件展示出來的有關欣賞提示),使他們再次感受農民歡慶豐收的宏偉場面。
5、尾聲
最后,在這節課的結尾,我進行了如下設計:
師:這節課我們感受了豐收的歡樂,但在豐收的背后有讓人更加感動的場面,那就是辛勤的勞動。這首詩我們都學過,讓我們一起朗誦一遍。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師:你們是否體會到父母的辛勞,而在父母眼里,孩子是他們最大的豐收,讓我們一起感謝父母,感謝他們。
在農民插秧背景圖片下,學生們富有感情地朗誦了這首詩。在課堂接近結束時又掀起了一個小高潮……
在《豐收之歌》歌聲中結束了這課。
二、《豐收之歌》教學后的反饋情況
1、本課成功之處
課后,我收到了許多積極的反饋意見。有的老師認為,這節課的導入設計很好,不知不覺中把學生們帶入了主題。結尾的設計也較為出色,使學生們體會到豐收背后的辛勤勞動。教學過程中的導入,教學中的講解、釋疑、歸納和強化,教學中通過學習學會歌曲,以及教學中通過切分節奏訓練掌握已學會的知識,他們認為恰好與玄武區教育局倡導的四邊四學(即導、教、學、練)要求相一致。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已在親身參與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音樂學科的非語義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又使音樂學習具有特殊的學習方式-"體驗學習。"也就是說:音樂的學習原則是不能依靠描述、講授的,必須要依靠審美主體的自身體驗。
在課堂中以民主的態度、商量的口吻、輕松的語言,指導學生進行音樂活動,放手給學生一個充分自由發揮的空間,使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一種積極的活躍的狀態,并使本課順利進行。課標中強調音樂教育是以審美為核心的,為達到這目的,我在教學設計上盡量做到以感性入手,以情動人,以美感人,并且結合直觀形象,讓每個孩子在模仿中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師生共同體驗,享受了音樂美。全部教學的活動以學生為本,師生共同參與,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首位,讓孩子在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學會歌曲,唱好歌曲,完成了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