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3)意義:它對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具有進步意義。
3.捍衛成果
(1)背景:袁世凱竊取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位后,實行獨裁統治,企圖復辟帝制。
(2)活動:孫中山先后領導發動了“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和兩次“護法運動”。
評價《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臨時約法》體現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國家制度。規定“中華民國由中華人民組織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領土為二十二行省、內外蒙古、西藏、青海等”“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
(2)《臨時約法》體現了民主主義精神。規定“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請愿、訴訟、考試、選舉及被選舉等權利;同時規定,人民有納稅、服役等義務。
(3)在政府的組織形式上實行“三權分立”的原則。規定全國的立法權屬于臨時參議院,參議院有權議決一切法律、預算、決算、稅法、幣制及度量衡準則,募集公債,選舉產生臨時大總統、副總統,彈劾大總統和國務員,對臨時大總統行使的重要權力,具有同意權和最后決定權。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憲法文件,它肯定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徹底否定了中國數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資產階級民主自由原則,在全國人民面前樹立起“民主”“共和”的形象。它所反映的資產階級的愿望和意志在當時條件下是符合中國社會發展趨勢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民主要求。
【題2】 19xx年春,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
a.宣告了中華民國的成立
b.標志著清王朝統治的結束
c.宣布廢除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
d.標志著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的誕生
答案 d
解析 《臨時約法》就是一部憲法性的法律,所以a、b兩項與之毫不相干;至于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既不是出自《臨時約法》,更不是臨時政府所為。本題的解答宜用排除法。
知識點三 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
1.原因
(1)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都以失敗告終,使他逐漸認識到,為救國必須尋求新途徑、新力量。
(2)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3)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影響與幫助。
2.提出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宣言,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
3.內容
(1)民族主義,有兩方面含義:一為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為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權主義則指民權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對帝國主義之個人及團體,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權利。
(3)民生主義指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評價
(1)進步性:新三民主義與舊三民主義相比,有了質的飛躍,與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有著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標,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和國民革命時期的旗幟。
(2)局限性:它在內容上仍屬于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范疇。
新三民主義與三大政策
新三民主義和三大政策都是民主革命時期的產物,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指導思想、政治綱領,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義的實質內容,是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繼續革命的真實反映。二者相互依托,但不能混為一談。新三民主義是革命綱領,三大政策是具體方針,沒有三大政策,就無從體現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擔負的新責任;沒有新三民主義,三大政策則不可能形成思想體系,無法在民主革命實踐中充分發揮其效能。就其具體內容而言,新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突出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謀求中國獨立自強的精神,“聯俄”、“聯共”是反帝的必然,新民權主義期盼中國國民的真正自由、平等和人權,即“喚起民眾”。中國是農業大國,“喚起民眾”必須喚醒工農,“扶助農工”實際上是新三民主義的具體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