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a.中共的誕生 b.抗日戰爭的勝利
c.新中國的成立 d.改革開放的開始
答案 c
解析 孫中山的“民族主義”就是要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新中國的誕生標志著這一任務的完成。
9.19xx年,孫中山自豪地說,這是“我國有史以來所未有之變局,吾民破天荒之創舉也。”這里的“變局”和“創舉”指( )
a.辛亥革命的爆發 b.清朝統治被推翻
c.中華民國的成立 d.《臨時約法》的頒布
答案 c
解析 由時間限制可以排除a項。由“創舉”可以排除b項。由“變局”可以排除d項。只有c項符合上述三個限定詞。
10.“平均地權”、“耕者有其田”的主張由孫中山最先提出,但在民主革命時期卓有成效付諸實施的是中國共產黨。這主要取決于后者( )
a.同情農民疾苦
b.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抑制貧富不均
d.制定了可行的土地綱領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對題干的正確理解,中國共產黨能夠把革命主張付諸實施的原因是本題要考查的,孫中山提出了民生主義的主張,但由于沒有具體的綱領、政策,故無法實施,而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自己的革命綱領及操作辦法,故能夠實施。
1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試觀日本一國,與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維新之政為日幾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觀……”——孫中山《上李鴻章書》(1894年6月)
材料二 “革命為惟一法門。”“我們必須傾覆滿洲政府,建設民國。革命成功之日,……廢除專制,實行共和。”
——孫中山《在檀香山正埠梯厘街戲院的演說》
(19xx年12月13日)
材料三 “這十三年來,政治上、社會上種種黑暗腐敗,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國雖遲我革命,而已成功;我雖早六年革命,而仍失敗。”——孫中山《致蘇俄遺書》(1925年3月)
請回答:
(1)孫中山上書李鴻章的目的是什么?日本“維新之政”“大有可觀”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2)與材料一相比較,就改造中國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xx年孫中山的思想有了哪兩個顯著的變化?
(3)造成辛亥革命后xx年中國政治社會腐敗黑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俄國革命和當時中國革命有什么本質區別?
(4)為了這場“民族革命”,孫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幾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針政策上有何重大發展?促成孫中山這些重大發展的客觀原因是什么?綜合材料一至三,并運用你的歷史知識,對孫中山作出最簡要的評價。
答案 (1)上書李鴻章的目的是:希望通過李鴻章,使清政府變法維新,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日本“維新之政”“大有可觀”的成就主要有:使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挽救了民族危機。
(2)孫中山思想的兩個顯著變化是:方法:以前采用溫和的改革(或改良),以后主張革命;目的:以前未主張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張建立共和國。
(3)主要原因:封建軍閥統治;帝國主義壓榨。
本質區別:前者是無產階級革命,后者是資產階級革命。
(4)重大發展:提出了新三民主義和三大政策。
客觀原因:依靠軍閥屢遭失敗(或國民黨渙散無力);
蘇聯的幫助(或十月革命的影響);中共的支持和影響。
對孫中山的評價: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人物,一生堅持民主革命(或是民主革命的先驅);順應時代潮流,不斷進步;最終走上了與共產黨合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