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教學設計
泰姬陵
泰姬陵,全稱為“泰吉•瑪哈爾陵”,又譯泰姬瑪哈,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跡之一,在今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 (agra)城內,亞穆納河右側。是莫臥兒王朝第5代皇帝沙賈汗為了紀念他已故皇后阿姬曼•芭奴而建立的陵墓,被譽為“完美建筑”。它由殿堂、鐘樓、尖塔、水池等構成,全部用純白色大理石建筑,用玻璃、瑪瑙鑲嵌,絢麗奪目、美麗無比。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是伊斯蘭教建筑中的代表作。XX年7月7日,成為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
1983年根據文化遺產評選標準c (i) 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評為遺產的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第7屆會議報告。是北京時間XX年7月8日凌晨公布的“新七大奇跡”之一。
從數不清的照片中使人非常熟悉的泰姬陵的外形被作為飯店的標志、酸辣醬和調味品的商標,實際上它被用在隨便什么地方,人們看到立刻就想到是印度的地方。盡管如此,很少有人看了泰姬陵感到失望的。
泰姬陵百看不厭,它仍舊能使人驚訝。它在一天里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自然光線中顯現出不同的特色。雖然它是一座陵墓,可它卻沒有通常陵墓所有的冷寂。相反你感到它似乎在天地之間浮動。它的和諧對稱、花園和水中倒影融合在一起創造了令無數參觀者驚嘆不已的奇跡。估計有2萬名工匠參與了泰姬陵的建造,歷時22年才完成。據說一位法國人和一位威尼斯人參與了工程的部分工作。至今沒有一位建筑師被記錄肯定參與了陵墓的建造——這對這個建筑物是很適宜的,因為建造它的本意在于讓人們只記住在陵墓里的人。
朝霞升起時分,初升的一輪紅日伴著朱木拿河裊裊的晨霧,仿佛要將泰姬陵從睡夢中喚醒,此時的它顯得靜靜的。中午時分,泰姬陵頭頂藍天白云,腳踏碧水綠樹,在南亞一向耀眼的陽光映襯下,更出落得玲瓏剔透,光彩奪目。傍晚,泰姬陵迎來了它一天中最嫵媚的時刻,斜陽夕照下,白色的泰姬陵開始從灰黃、金黃,逐漸變成粉紅、暗紅、淡青色,隨著月亮的冉冉升起,最終回歸成銀白色。在月色朦朧中,泰姬陵顯得格外高雅別致和皎潔迷人,猶如美人泰姬在含情沉思。據稱,泰姬陵最美麗的時候,是朗月當空的夜晚。白色的大理石陵寢,在月光映照下會發出淡淡的紫色,清雅出塵,美得仿佛下凡的仙女。
巴特農神廟
雅典衛城主體建筑,為了歌頌雅典戰勝波斯侵略者的勝利而建。
在希臘首都雅典衛城坐落的古城堡中心,石灰巖的山崗上,聳峙著一座巍峨的長方形建筑物,神廟矗立在衛城的最高點,這就是在世界藝術寶庫中著名的帕特儂神廟。這座神廟歷經兩千多年的滄桑之變,如今廟頂已坍塌,雕像蕩然無存,浮雕剝蝕嚴重,但從巍然屹立的柱廊中,還可以看出神廟當年的豐姿。巴特農神廟是雅典衛城最重要的主體建筑。帕特農神廟之名出于雅典娜的別號parthenon,即希臘文∏αρθενωσ的轉寫,意為“處女”。帕臺農神廟也譯為“帕特農神廟”。
帕特農神廟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殿,帕特農原意為貞女,是雅典娜的別名。此廟不僅規模最宏偉,坐落在衛城中央最高處,廟內還存放一尊黃金象牙鑲嵌的全希臘最高大的雅典娜女神像(菲迪亞斯親手制作)。它從公元前447年開始興建,9年后大廟封頂,又用6年之后各項雕刻也告完成,1687年毀于戰爭,今僅存殘跡。帕特農神廟的設計代表了全希臘建筑藝術的最高水平。從外貌看,它氣宇非凡,光彩照人,細部加工也精細無比。它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作了許多創新,事無巨細皆精益求精,由此成為古代建筑最偉大的典范之作。它采取八柱的多立克式,東西兩面是8根柱子,南北兩側則是17根,東西寬31米,南北長70米。東西兩立面(全廟的門面)山墻頂部距離地面19米,也就是說,其立面高與寬的比例為19比31,接近希臘人喜愛的“黃金分割比”,難怪它讓人覺得優美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