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第一課《美好生活的向導》
(1)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與發展
舉例:變化發展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所以要立足長遠,不懈奮斗;學習中要立長志,不能常立志;終身學習觀念。
(2)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實踐
舉例:“獨身的解釋”著名的英國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終身未娶。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兩個朋友。一個朋友問他,“你不為你的獨身主義后悔嗎?”斯賓塞愉快地答道:“人們應該滿意自己所做出的決定。我為自己的決定感到滿意。我常常這樣寬慰我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某個地方有個女人,因為沒有做我的妻子而獲得了幸福。”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其中前兩者比較好理解,論及第三層境界,我的一位朋友略作沉思,煞有介事地講,正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我們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得有一種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精神。
(3)正確對待社會進步與個人發展
舉例:社會的科技進步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解決好國家需要與個人就業愿望的關系,不能貪高,要切合實際,積極發展提高自己(專業、薪金、職位等)。著名的哲學家、哲學史家馮友蘭則將人生的境界分為四層:自然的境界,功利的境界,道德的境界和天地的境界。其中,對于天地最高境界的解釋是,“一個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天地境界” 。 這種心載天地胸藏宇宙的人生境界,又將人們的認識提到一個更高的高度,徹底擺脫了功利與道德的層次,同時也煞費苦心地讓人盡量避免了佛道的“遁世”和道家的“無為”。
(4)正確對待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
舉例:個人與集體就如同碗與鍋的關系,鍋里有了碗里才會有,只有很好地維護集體利益才有每個人的個人利益。
(5)正確對待進與退、得與失、名與利
舉例:“錯誤的贊揚”性格放蕩不羈并一貫譏諷當時大人物的伏爾泰,有一天將一名同輩作家贊揚了一番。他的一位朋友當即指出:“聽到您這樣慷慨地贊揚這位先生,我真遺憾。要知道,就是這位先生在背后經常說您的不是。”“這樣看來,我們兩個人都說錯了。”伏爾泰說道。
二、關于世界觀的學說
(一)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1.哲學與世界觀
學生活動:投影顯示一組世界觀方面的問題,請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回答,不求一致,只求多樣。
(問題:你認為世界的本質是什么?人類社會發展有規律嗎?世界發展的動力在哪,去往何方?人與世界是一個怎樣的關系?……)
(1)世界觀的內涵
──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學生活動:“憶一憶” 哲學上說的世界是什么意思?
(哲學上說的世界包括客觀世界(即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主觀世界(即人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