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教案
二、非選擇題
9.辨析:真理只有一個,因此,真理一旦形成,就會亙古不變。
10.在17、18世紀,對光的本質的認識,牛頓等人倡導“微粒說”,當時被認為是正確的。但是到了19世紀初,光的“波動說”又否定了光的“微粒說”;到了20世紀,愛因斯坦又根據新的科學研究材料提出光的“量子說”,認為光具有波粒二重性,既否定了光的微粒說和光的波動說各自的片面性,又吸取了這兩種學說中的合理的因素,因而使愛因斯坦的學說更加接近于真理。
對光的本質的認識過程說明了我們應當怎樣發展真理?
走近生活
20世紀70年代,人們認為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是由3種夸克組成的。華裔科學家丁肇中對此產生了疑問,為了尋找新的夸克,他決定建造一個新的高度靈敏的探測器。但是,這個實驗被費米國家實驗室和西歐核子中心拒絕了。1972年到1974年間,他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用一個比較低能的加速器來做這個實驗,終于發現了一種新的夸克。這表明,以前所說只有3種夸克的觀念是錯誤的,有了第四種夸克,就有可能有第五種、第六種,從而改變了以往的觀念。
問題探究:
丁肇中的科學實驗告訴我們應當怎樣追求真理?
參考答案:
思考探究
1.略。
2.說明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這里都有自己的適用條件和范圍,超出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3.真理都是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應當是不斷發展著的,把馬克思主義當成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適用于“每個國家革命和建設的過程”,違背了真理的具體性,是錯誤的。
4. 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是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還會受到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過程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這就決定了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5. 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6.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認識運動的這種過程,并不是圓圈式的循環運動,而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認識是不斷向前發展的。
自我測評
一、選擇題
1.a 2.a 3.b 4.b 5.c 6.c 7.a 8.b
二、非選擇題
9.⑴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最本質的屬性是客觀性。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只能有一種正確的認識,即只能有一個真理。
⑵真理是有條件的,超出真理的適用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真理都是具體的,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不顧過程的推移或者超越歷史條件,把適用于一定條件下的科學認識不切實際地運用于另一條件中,真理就會轉化為謬誤。
⑶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真理是不斷地向前發展的。世界上不存在亙古不變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