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說課稿
2)問題探究教學發:以問題引發興趣。整個教學過程要設置好問題,層層展開,層層遞進,讓新知識與舊知識融為一個整體,讓學生在步步上升中攀登到知識的頂峰。
3)比較學習法,同時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解決光合作用抽象的過程。
四、課時安排:4課時(其中1課時為本節練習、講評、復習)
第一課時:捕獲光能的色素和結構。(在實驗室上)
第二課時: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
第三課時: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應用、化能合成作用。
五、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 引入新課:(情景導入 )
2、 “萬物生長靠太陽”,對絕大多數生物來說活細胞所需能量的最終來源是光能,將光能轉變為細胞能夠利用的化學能的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過程是怎樣的呢?綠色植物又是怎樣把光能轉化成化學能的?這是本節課要掌握的內容,
植物細胞進行光合作用,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首先要能夠捕獲光能,因此,我們先來學習捕獲光能的色素與結構。 說明:此導入方式先導入到節再到課時,用情景加問題的模式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學習的主題-----光合作用,即明確了本節要掌握的目標,又清楚本節課的內容。
2捕獲光能的色素。包括色素的提取、分離,色素的種類、含量、捕獲的光譜、作用 教學策略:
采用實驗法和問題探究法來突破此教學重點。
1實驗法幫助學生明確實驗的原理、方法、步驟。
2本實驗相關的藥品和實驗注意事項較多,故采用問題探究法讓學生經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與師生共同探究相結合(含自學、實驗、演示、談話、討論、講授等)來突破。
色素分布在哪里? 過渡到學習捕獲光能的結構
3捕獲光能的結構-----葉綠體
包括葉綠體的分布、形狀、結構組成、功能。
哪些細胞才有葉綠體?葉綠體的形狀是怎樣的?有哪些結構組成?基粒和內囊體有什么作用?葉綠體的膜表面和基質中分布了什么?葉綠體的功能是? 從“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角度,采用問題探究法教學。
小結,課堂練習 鞏固所學內容
第二課時
1導入新課:(復習導入)
復習上節課的內容和初中生物所學的光合作用的概念 說明: 先復習概念,讓學生形成初步的印象,同時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光合作用只有幾句話,但人們得出這一認識卻經歷了漫長的探究歷程,科學家用了200多年的時間經過無數次的實驗才總結出來的。自然進入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的學習。
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光合作用只有幾句話,但人們得出這一認識卻經歷了漫長的探究歷程,科學家用了200多年的時間經過無數次的實驗才總結出來的,現在我們就沿著科學家們探究光合作用的足跡,來體驗他們認識問題的思維過程和科學探究的樂趣。
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 由于實驗較多,不利于學生掌握實驗設計思路和結論。所以打破以時間為線索的常規教學,而把實驗分為五類:植物為什么會生長?植物放出氧氣之謎?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條件、產物、場所、分別是什么?釋放的氧氣來自于水還是二氧化碳?有機物是如何合成的?通過五個問題貫穿本節課,有利于學生對光合作用探究歷程的理解?
一植物為什么會生長?
1亞里士多德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