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屆高考語文古代寫景記游散文復習
唐代寫景作品中這種借景傳情、借景寄意的寫法到宋代得到了廣泛的繼承和發揚,宋代寫景散文中很少有為寫景而寫景的文章,大多以情和理取勝。蘇軾的《赤壁賦》和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就是觸景生情、借景說理的典范之作。
蘇軾于“烏臺詩案”獲釋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元豐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兩次游覽黃州城外的赤壁,寫了兩篇游記(此為《前赤壁賦》),借以抒發自己被貶謫后內心的苦悶和對宇宙、人生的感悟。文章先寫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略其間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浩瀚的江水與灑脫的胸懷,在作者的筆下騰躍而出,當時泛舟而游之樂,溢于言表。這是本文正面描寫“泛舟”游賞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文章后半部分由歡樂轉入悲涼,寫了主客之間對人生無常的不同看法,通過主客的問答,使文中的思想情感迭入低谷。客的回答表現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接著又以主的口吻寬解對方,實則也是寬慰自己。這里表現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傾向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著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對人生有大視野和大境界。而后,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予以進一步的申說。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從此而更開闊,文章又一次再涌感情波瀾──轉悲為喜,開懷暢飲,而至于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文情因景生,但在感情的波瀾起伏、人生無常的理性思辨面前,景色描寫已經顯得不很重要了。
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也是一篇以說理為重的游記,王安石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與兩位朋友和兩個弟弟同游褒禪山后,寫成此文記游,并抒發自己的感想。文章前兩段是記游,記敘褒禪山的來歷和登山游賞的過程。先略述了華山前洞與后洞的概況,突出它們迥然不同的環境特征,然后詳寫游后洞的經歷。后洞多自然美妙之境,而這種景色都在險遠之處,即“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作者本應繼續尋幽訪勝,進一步領略奇景,但是走到半途,卻因聽了怠倦者的話,怕火把燒盡,而退出洞來。作者事后悔恨萬分,一個“悔”字既概括了作者的心情,也引出了下文的議論。中間兩段是借游賞經歷抒發一番有關治學的議論,從自己未能深入后洞之事聯想到“物”“力”“志”三者之間的關系,得出結論,在這三個條件中,“志”是最根本的。“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即使未達到目的,也可以于己無悔,不為人譏。作者又從山名讀音的以訛傳訛,聯想到古籍的以訛傳訛,觸目傷懷,產生無限感慨,“何可勝道也哉”!作者從這種個別問題提升到對普遍現象的認識,因而提出“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須去偽存真、“深思而慎取”的道理,如此立論,正是倡導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認真的求實精神。這部分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最后一段,補敘同游者的情況,從而收束全文。這篇文章以議論為主,記敘與議論相結合。記敘簡明,議論深刻,不枝不蔓,重點突出,脈絡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說明了學人治學應具有頑強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偽存真的嚴謹態度。這便是本文所煥發出的思想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