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屆高考語文古代寫景記游散文復習
三、高考備考
文言虛詞推斷方法
1、對照比較法
對照比較法,就是熟記一些文言虛詞的典型例子,將句子、意義和用法一同記住,在做題過程中,將給定的句子與典型例句進行比較,推出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虛詞判斷方法。
例如 “之”的用法,我們可以熟記“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薄白訉O視之不甚惜 ”等三個句子,我們可以分清它們的用法分別是定語后置的標志、賓語前置的標志、代詞。
了解了這些用法,下面的三個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①蚓無爪牙之利。
②夫晉,何厭之有 。
③侵之愈急。
2、語境推斷法
語境推斷法,就是聯系語境作具體分析,判定虛詞的具體意義和用法的方法。
①針針叢棘,青麻頭伏焉(蒲松齡《促織》)
語境是一只“青麻頭”(蟋蟀)藏匿在“針針叢棘”之中。由此可推斷“焉”是兼詞“于此”!胺伞奔础胺谀抢铩。
②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
語境是交代寫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夠看到這篇文章。由此可推斷“焉”是代詞,代文章!暗醚伞奔础澳軌蚩吹剿。
③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焉”用在疑問句中,表示責備得語氣,由此可推斷“焉”是疑問代詞,可譯為“何、哪里”。
④圣心備焉(荀子《勸學》)
“焉”用在陳述的語境里,是語氣助詞。
2、語境推斷法
XX年全國高考卷ⅲ,第12題。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頃之,拜受為少傅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廣遂上疏乞骸骨 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而死
c、上以其年篤老,皆許之 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今日飲食費且盡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a項中,“頃”和“久”都是時間副詞,于是可以推斷的兩個“之”,都是音節助詞,沒有實在意義!熬弥,能以足音辨人”出自高中語文第三冊教材的《項脊軒志》。
b項中,我們可以依據語境分析“遂”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廣遂上疏乞骸骨”中的“遂”是副詞,相當于“于是,就”,“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而死”句出自《屈原列傳》,可根據前半句的句首“于是”,判定“遂”不能解釋為“于是”,從語意關系可以推知“自投汨羅而死”是“懷石”的結果,這樣則可解釋為“終于、到底”。答案是b。
c項中的兩個“以”,在推斷過程中,我們可以判斷出“許之”和“欺秦”分別是“其年篤老”、“一璧”所引發的結果,由此可知兩個“以”都是表原因關系的連詞,相當于“因為”!摆w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
d項中的兩個“且”,根據語境我們發現,“盡”與“為所虜”都是沒有發生的事實,因而可以確定兩個“且”都相當于“將要”,作副詞。“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句出自《鴻門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