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屆高考語文古代寫景記游散文復習
答案:7.d(謬:弄錯,使……錯誤)教學資源網
8.a((1)“名”,名詞用作動詞,命名;(4)窮,形容詞用作動詞,走到盡頭;(6)“險遠”,形容詞用作名詞,艱險遙遠的地方;(7)“至”,動詞用作名詞,到達的人;(8)“側”,名詞用作狀語,從旁邊;(9)“日”“月”,名詞用作狀語,天天、月月。)教學資源網
9.d(記敘為輔,議論為主)教學資源網
10.⑴難道誰還會(能)譏笑他嗎?(3分)教學資源網
⑵這就是治學的人不能不深入地思考和謹慎地選取的緣故。(3分)教源網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題。
赤壁今何在
(1)赤壁之戰雖為陳跡,但關于“ 赤壁”的地點,從唐代爭論至今。據南宋趙彥衛《云麓漫鈔》和王象之《輿地紀勝》所記,今武漢市蔡甸東臨障山、漢川縣西赤壁山、黃州市西北赤鼻山、赤壁市西赤壁山( 又名石頭口)和武漢市武昌西南赤磯山,都被認為是“赤壁之戰”的赤壁山。趙、王二人文后點評:前二說,混赤壁與烏林為一地,又皆遠離長江,且在江北;黃州說也把赤壁置于樊口對岸的江北,皆與“ 赤壁之戰”形勢不合。趙、王明確肯定赤壁山于今武漢市武昌西南的赤磯山。
(2)關于赤壁市赤壁山之說,李吉甫在《元和郡縣志》中明確肯定:“ 赤壁山在( 鄂州蒲圻)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與赤壁相對。”此說后被趙彥衛否定:“指今石頭口為其地,然石頭口初未嘗以赤壁名。”
(3)李吉甫的蒲圻赤壁說,確實經不起推敲。曹操初戰敗后,以烏林為大本營,陳兵于江北沿岸,孫、劉聯軍則于赤壁上下的南岸。周瑜采用黃蓋溯江西上詐降、中流放火燒連營、精銳繼后追擊這“三段之計”而大敗曹操。可見,烏林與赤壁之間,應有一定的上、下游間距,絕不可能是南北隔江相對。
(4)另據《三國志》載,其時曹操數十萬大軍已沿江東下,雙方兵力懸殊,孫、劉聯軍只能在重兵保衛大本營夏口的前提下,派出適量人馬至夏口的前哨及數十里之內的大、小軍山一帶游弋設防,再遠之處就屬分散兵力,更不用說遠在數百里之外的蒲圻赤壁山了。
(5)主張“赤壁”于今武昌西南一帶的,主要是北朝酈道元的《水經注》(酈為江南諸水作注時曾參閱大量南方文獻)與南朝盛弘之經數年實地查勘和訪問而成的《荊州記》。
(6)《水經注》“ 烏林———赤壁”河段中記載“ 江水又東徑下烏林南”,酈道元即說,“吳黃蓋敗魏武于烏林,即是處也”。《水經注》又載,江水又東徑陸口、蒲圻洲、蒲圻縣等地后,“左徑百人山南,右徑赤壁山北,昔周瑜與黃蓋詐魏武大軍所起也”。百人山,馬征麟《長江圖說》指出,即今武漢市西南長江左岸的紗帽山。和百人山隔江相對的“ 赤壁”,便是《云麓漫鈔》中最終確定的今武昌西南長江右岸的赤磯山了。當地村民至今仍能在附近山上、田內、江邊拾到箭、鏃等戰爭遺物。而盛弘之《荊州記》中說:“ 蒲圻縣沿江一百里南岸名烏林,周瑜、黃蓋此乘大艦上破魏武兵于烏林,赤壁、烏林其東西一百六十里。”可見,“赤壁與烏林相對”于長江斷面上,不符合此次戰役的邏輯。
(7)但酈、盛二人的記述,何以屢遭否定?關鍵是,長江“ 烏林———赤磯山”河段,長度已達260里,超出南朝時100里。南朝以前,該河段屬順直分汊河型,隋唐后演變為彎曲分汊河型。洲灣彎道的形成,使長江河道延長近100里。由此,趙、王二人引用《水經注》關于烏林、赤壁的記載后即說:“據此則赤壁、烏林相去二百余里。”楊守敬的《水經注疏》雖認同酈、盛二人的結論,但不解長江長度之變化,而據烏林以東160里,定赤壁于今嘉魚縣東北長江南岸,雖較為接近史實,但也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