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屆高考語文古代寫景記游散文復習
3、 “刪” “換” “代”法
有些文章虛詞的用法,可以通過刪除或替換的方法來推斷。刪除或替換虛詞后句意表達不受影響的一般是連詞。
1998年高考全國卷第17題比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斷正確的一組是:
①俅以幸臣躐躋顯位 ②得全首領以沒 ③扈從以行 ④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解答此題,先要確定“以”的詞性,然后作具體分析。可采用“刪除法”,刪除“以”字,例①④句意表達受到影響,例②③句意表達則不受影響,由此可推斷例①④“以”是介詞,例②③“以”是連詞。再作具體分析,例①“以”表憑借某種身份,例④“以”表動作行為所用得工具,兩者的意義不相同。例②③“以”都是用在狀語和中心語之間,表示修飾和被修飾的關系,兩者的意義完全相同,由此得知正確答案是c。
此題還可以通過“替換法”解答。把四句中的“以”用“而”來替換,例①④句意表達受到影響,例②③兩句意表達不受影響,據此可推斷例①④“以”是介詞,例②③“以”是連詞。
4、語法分析法
根據語法知識判別虛詞意義,首先將句子主干抽出,劃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虛詞的功能。一般來說,代詞充當句子的主語、賓語和定浯;副詞充當句子的狀語;介詞往往與名詞、代詞組合構成介賓短語充當句子的狀語、補語;連詞在句子中只起連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動態或語氣。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吾妻”是主語:“美”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作謂語:“我”是賓語;由此可確定“之”介于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②卑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鄙賤之人”中,“人”是中心詞,“鄙賤”是定語,所以“之”應是助詞,相當于“的”。
③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久”是時間副詞,充當句首狀語,因此緊隨其后的“之”可有可無,只不過起了調整音節的作用。是音節助詞,無義,不譯。
④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晉”是主語,“有”是謂語動詞,可得出本句是賓語前置句,所以“之”起提賓作用。
⑤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許”是動詞,作“答應”解,而“以”后的“負”也是動詞,作使動用法解“使……擔負”,可以推知“以”作 “而”解,這樣我們可斷定“之”是“許”的賓語。作代詞解,指代齊國提出的條件。
4、語法分析法
①先妣撫之甚厚(歸有光《項脊軒志》)
“撫之”是動賓短語,“之”是動詞“撫”的賓語,代詞,代“嫗”,可譯為“她”。
②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莊子•秋水》)
“仲尼之聞”是偏正短語,“之”用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是結構助詞,可譯“的”。
③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韓愈《師說》)
“師道之不傳”是主謂短語,作“久矣”的主語,“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是結構助詞,可不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