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觀的導向作用1
在人生之路上,遇到障礙是難免的,有的人會停下來抱怨:有的人會躺倒不干;有的人會拼命與障礙搏斗;而有的人則會選擇繞行,即便是沒有其他的路.也會冷靜地思考對策,從中找到縫隙或等待穿越的機會。
平面上,兩點之間。直線最短。而在現實生活中,更多的時候卻是:兩點之間, “曲線”最短。
案例二 江油女老師身擋水泥板護學生 背呈弓字形遇難
XX年6月20日,陰。江油市武都鎮五通村幼兒園,往日娃娃們嬉戲玩耍的場面早已蕩然無存,剩下的只有殘垣斷壁。
就是在這個幼兒園,她本已逃脫死神,為搶救正在午睡的孩子們,她不顧樓房隨時可能倒塌的危險連續7次沖了進去。最后倒在廢墟下的她,用生命的絕唱雕刻出一座令世人感動的“塑像”:雙手死死撐在嬰兒床沿兩邊,用柔弱的后背擋住垮塌的水泥板,床上躺著兩個小女孩。救援人員發現她們時,她早已停止呼吸,兩個女孩幾乎毫發未損……她,就是江油市武都鎮五通村幼兒園52歲的幼兒園教師王光香。
案例三 河南警察感動全國
排爆專家王百姓,現任河南省公安廳治安管理總隊調研員,三級警監,高級工程師。從事排爆工作35年來,先后“擺平”各類炸彈1.5萬多枚,排除爆破裝置和啞炮1100多個,處置大小爆炸現場無數,是公安系統唯一沒有傷殘、排爆沒出過一次差錯的全國勞模。他創立的有關爆破理論和爆破方法填補了國內空白,為偵破案件及處理事故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他參與的“爆破治黃”等重點工程業務指導工作,有力地服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由于丹、閻肅、張瑞敏、易中天等43名專家、學者以及知名人士組成的組委會這樣描述對王百姓的感動印象:XX年時間1.5萬顆炸彈,專門與危險打交道。誰能不害怕,平常人只有一次遭遇炸彈,已經夠驚心動魄的了,而他和我們一樣,有家有妻有娃,只不過頭頂上有警徽,警徽上有國徽,所以他才把家人的擔憂,戰友的期盼,一肩擔起。王百姓時時命懸一線,老百姓才能天天平安。
案例四 丁曉兵:“獨臂英雄”
丁曉兵,現任武警某部團政治委員。在一次重大軍事行動中,身為偵察大隊“第一捕俘手”的丁曉兵,在敵人陣地生擒一俘虜回撤途中,為掩護戰友和俘虜,抓起敵人投來的手雷向外扔的剎那間,手雷突然爆炸,右臂被炸得只存一點皮肉。為了把任務完成到底,他以驚人的毅力用匕首割下殘臂,扛著俘虜,冒著炮火翻山越嶺4個多小時才與接應分隊碰上頭。
案例五 華益慰:人民的好軍醫
華益慰,著名醫學專家。華益慰同志從醫56年來,始終忠誠實踐黨和軍隊的根本宗旨,自覺恪守人民軍醫的行為準則,以高超的醫術救治了眾多患者,以高尚的醫德溫暖了千萬人的心,書寫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壯麗篇章。
案例六 葉篤正:氣象學泰斗
葉篤正,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在近60年的科學生涯中,葉篤正在大氣動力學、青藏高原氣象學、東亞大氣環流以及全球變化科學等領域成就顯著,被公認為是我國現代氣象學和全球變化學科的奠基人之一。XX年,87歲的中科院院士葉篤正代表中國人第一次獲得了國際氣象界的“諾貝爾獎”——“國際氣象組織獎”。
案例七 季羨林:國學大師
季羨林,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著作已經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有24卷,內容包括印度古代語言、中印文化關系、印度歷史與文化、中國文化和東方文化、佛教、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以及梵文與其他語種文學作品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