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意識的本質和作用 第一框 把握人的意識的奧秘
兩者的區別不在于對客觀事物是否作出了反映,而在于對客觀事物作出了不同性質的反映。前者如科學的原理、定律、公式、理論等。后者如錯誤的決策、宗教中的鬼神觀念等。宗教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虛幻的歪曲的反映。為什么是虛幻的歪曲的?本來“人——神”,而宗教卻是“神——人”。
2、從意識的形式上,無論是人的具體感覺還是人的抽象思維,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感覺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具體形象的反映;抽象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本質與規律的反映。
3、從意識的發展歷程上,無論是人們對現實狀況的感受與認識,還是人們對過去的思考與總結,以至人們對未來的預測,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如“我們班的同學真好。”這是對與我們學習、生活在一起的同學作出的現實反映,這是對客觀存在的同學之間的融洽關系的反映;如“人文奧運反映出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這是對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作出的反映,這是對我國歷史事實的反映;如“未來幾天,天氣會轉晴。”這是根據天氣的運行規律,對未來幾天的天氣作出的預測,這是根據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對客觀事物作出的超前反映。
【結論】上述表明: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內容卻是客觀的,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這進一步說明了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物質決定意識,進一步證明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質而不是意識。那么意識對物質的反映是否是被動、無為的呢?
【問題】由于過度墾伐,近年來我國一部分地區入春以后總要刮幾場沙塵暴,而南方地區在夏秋之交人們總擔心洪澇災害。這已經成為了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隱患。
上述材料警示我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必須注意什么?
【結論】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保護環境和生態平衡;正確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
【高考范題練習】選擇: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這句話在哲學上啟示我們 ( a )
a、思想要適應變化了的情況 b、認識是由淺入深的過程
c、發揮主觀能動性要以事實為依據 d、對具體問題要作具體分析
四、學習訓練與評價提示
發動同學主動將自己的所思所想通過交流呈現在大家的面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了解同學的思想與內心,并能針對學生的實際問題有的放矢,教師的概念講解才更顯出針對性與時代性。
五、教學設計說明
本課雖只要講解清楚一個概念問題,但是,這卻是一個需要豐富實料佐證并能聯系學生實際思想才能破解并使學生掌握的概念,我們還不能僅停留在講清一個概念的基礎之上,更要讓學生看到意識是由物質所決定的,但人的意識經過加工對物質的反映不是被動的、無為的。當然,我們在充分發揮我們人的才智的同時必須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正確認識與利用規律。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學習,知道意識的起源,了解意識的生理基礎,理解意識的本質。
過程與方法:通過網絡、圖書、報刊等途徑收集資料,制作ppt,鍛煉學生搜集資料、分析資料、選取資料的能力以及多媒體制作的技能;通過課堂交流提出問題,課堂討論分析問題,以及課堂小結解決問題的方式,讓學生掌握關于意識的基本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