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意識的本質和作用 第一框 把握人的意識的奧秘
XX年中央臺報道:陜西榆林的王家河村有一個“羊孩”。因為長年沒人照料,王家河村的六歲男孩拴拴,從剛會走路開始就被拴在了一棵樹上。整整六年時間,和他做伴的只有一只山羊。拴拴已經六歲了,可還是不會說話,只能用“咩、咩”的羊叫聲表達感情。
這些“獸孩”,是人又非人,對于我們來理解意識的本質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
【教師】:從c組同學的介紹中,我們發現這些所謂的獸孩,他們雖然是人類,但是他們長期與獸為伍,所以他們顯現的都是動物的“獸性”,典型表現:四肢行走、不會說話。他們只有復雜的動物心理,而沒有形成人的意識。為什么“獸孩”有健康的人腦,卻不能形成人的意識呢?
【學生】交流想法。略。
【教師】:因為他們脫離了社會,離開了社會就沒有意識可言。
意識不僅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而且是社會的產物。
【教師】: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為什么這么說呢?請同學們在書上26頁找出一句話來說明原因。
【學生】:“勞動和社會交往促進了人腦的生成和語言的產生,同時也提供了意識的內容。”
【教師】:這句話從意識的起源和意識的內容來源兩個角度說明了意識是社會的產物,離開了社會就沒有意識可言。
【教師】:人腦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但是猿腦變成結構復雜、功能強大的人腦,單單依靠生物的進化是不能完成的。猿腦變成人腦與勞動密不可分。
【教師】:請同學們試著探尋一下勞動使原始人類發生了哪些變化?
學生簡單交流想法。
【教師】:在勞動的推動下,原始人類的整個機體發生了變化,如勞動使前肢越來越靈巧,逐漸進化成了手。直立的姿勢,使脊柱托住頭部,視野擴大以及頭部各種感覺器官發達起來,傳遞到大腦的信息不斷豐富,促使了大腦的發展。由于勞動能力增強,食物來源的豐富,使攝取的養料的數量和種類增多,使腦髓得到了豐富的營養,為大腦的發展提供了必備的物質基礎。集體勞動和社會交往的需要,促使了語言的產生,使人腦的反應能力產生了一個飛躍。借助于語言,人類能夠進行抽象的思維,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形成概念,這樣,也就產生了人類的意識。社會性的勞動在人類意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起著決定作用。
【教師】:所以,從意識的起源來講,意識不僅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而且是社會的產物。意識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教師】:從意識內容的來源來講,意識的產生同樣離不開社會。我們要注意:人腦雖然是意識的物質器官,但是它本身并不會產生意識。人腦好比只是一個“加工廠”,不能搞“無米之炊”,必須要有“原材料”,才能有意識這種“產品”。“原材料”來自哪里?——來自客觀世界。怎樣才能獲得“原材料”?——人們必須通過實踐活動,同客觀事物相接觸,才能把外部世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反映到人腦而產生意識。
【教師】:所以,就意識的本質來講,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
3、意識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
課堂活動:《猜猜我是什么》。(說明:教師將準備好的幾個小東西逐一亮相,讓學生猜它是什么東西,用來做什么的。)
【教師】:同樣一件東西,同學們對它的用途眾說紛紜,有同學說對了,有同學說錯了。這說明什么?人腦反映客觀事物,其結果有可能符合客觀實際,也有可能不符合客觀實際。但不管是符合實際的正確意識,還是不符合實際的錯誤意識,它們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作出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