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五課 古代希臘民主制度
【教材結構及重點難點】
一、希臘文明的搖籃
1.希臘城邦時代
2.雅典的民主政治
二、雅典民主的“黃金時代”
1.公民大會和五百人會議
2.陪審法庭和十將軍委員會
3.鼓勵公民積極參政
三、輝煌中的陰影
1.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
2.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3.希臘城邦制度的衰弱
重點: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及局限性
難點:理解希臘城邦的地理特點與城邦特征、民主政治之間的關系
【教學方法】
本節課內容多是學生以前很少接觸的內容,在教學方式上要注重教學形式的多樣性。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注重增強學生積極探究問題的能力,主動參與課堂教學過程,養成學生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學會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主要采用談話講述進行,同時配合提問、史料閱讀、課堂討論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導入新課】
古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頭;雅典,這個以希臘智慧女神命名的城市,許多同學可能知道它是希臘的首都,是現代奧運會的發源地,是xx年奧運會的舉辦地。至于古希臘的雅典城邦,同學們也只是在初中簡略地學習了伯利克里時代的雅典城邦是希臘奴隸制文明的全盛時期,對于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歷史可能有很多同學還不是很熟悉,但在我們當今世界的許多民主與法制制度,都深深留下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痕跡由此導入新課。
【講述內容】
一、希臘文明的搖籃
1.希臘城邦時代
教師可首先介紹希臘文明的地理環境。介紹與亞非文明的主要不同之處是:亞非文明以大河流域為依托,而希臘文明孕育于地中海。說明古希臘文化的發育離不開愛琴海的哺育。“愛琴海區域是指以愛琴海為中心的地區,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克里特島、小亞細亞半島的西部海岸地帶。接著給學生講清楚希臘城邦的概念、地理特點、城邦特征三個方面內容。
古希臘城邦在公元前8—6世紀逐漸發展。公元前8世紀是希臘地區在愛琴文明滅亡后重新普遍出現國家的時期,此時的國家皆以一個城市或市鎮為中心,結合周圍農村而成,一城一邦,獨立自主,故稱希臘城邦。所以說這種國家的最大特點就是小。提問:希臘的環境特點是什么?(海洋阻隔、海島眾多和山巒重疊)進一步提問:這一地理環境對希臘城邦的形成有什么影響?使得雅典出現眾多的奴隸制城邦小國。至于希臘城邦的地理特點則應指導同學看課本地圖,接著介紹希臘的地理特征。首先指出希臘半島多山,而一個城邦往往就是由一個山間沖擊平原的城市、村落組成。然后指出希臘半島多島嶼,被海洋隔斷。這種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得希臘城邦的一個主要特征面積小就顯而易見了,面積小就人口少,而城邦國家大都在一些獨立的山間平原,彼此往來不便,所以又長期獨立自治。而且彼此城邦間摩擦、戰爭不斷。使學生明確古希臘城邦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的特征。
在落實以上內容的基礎上,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希臘城邦的地理特點、城邦特征與其城邦政體之間的關系。通過分析要使大部分同學能夠理解,古希臘城邦的民主政體是其多山多島的地理環境與小國寡民、長期獨立自治的城邦特征共同作用的結果。要理解這個問題可以讓同學們討論“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句常言的正確性,通過討論使大部分同學們能認識到希臘民主政體的產生與其多山多島的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系的,應該看到“一方水土”對“一方人”的影響,但不應片面夸大其作用,還應看到社會環境對“一方人”的作用,也就是說要看到古希臘城邦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的特征也是造成其民主政體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