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3.阿拉木圖宣言
1991年12月21日,由蘇聯11個共和國(波羅的海3國和格魯吉亞除外)的領導人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圖舉行的首腦會議上簽署(簡稱:阿拉木圖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同時宣布“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停止存在,至此聯盟國家徹底解體。
蘇聯解體對國際格局和國際局勢的變化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學生討論后,教師指出:蘇聯由統一的聯盟國家變成大小強弱不等、利益各異的十幾個國家。蘇聯的解體,終于導致了世界兩極格局因其中一極的消失而最后崩潰。蘇聯的巨大變化,產生了極為廣泛和深遠的國際影響。國際力量對比嚴重失衡,國際關系根本改觀,世界多極化的趨勢加快。這一變化,既使全球大戰的危險性大大減退,又帶來了國際局勢的新動蕩。在講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遭受到挫折時,可提出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解體說明了什么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或以討論的方式進行。
三、多極化趨勢的增強及其影響
1.“一超多強”
提問:“冷戰”結束后,世界格局發生了哪些變化?學生概括后,教師概括綜合講述。
蘇聯解體改變了世界兩極格局,二戰后的冷戰局面結束,美國成為惟一超級大國。與美國極力構筑以自己為主導的單極世界同時,世界其它國家則主張推進多極化進程。冷戰結束后,世界存在公認的五大力量中心,即美國、俄羅斯、歐盟、日本和中國,這種“一超多強”局面的形成標志著國際格局多極化趨勢的出現。“一超多強”的存在表明,國際格局既不是單極,也不是多極,而是單極化與多極化相互較量,這種較量在相當長時期內還將持續下去。大國(國家聯盟)之間綜合國力的競爭有利于多極化的國際格局的建立,也有利于新的大國關系的建立。
2.歐洲聯盟
歐洲聯盟(簡稱歐盟)是由歐洲共同體發展而來的。歐盟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法律大街200號一座十字形的大廈內。
1991年12月11日,歐共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了以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歐洲政治聯盟為目標的《歐洲聯盟條約》,亦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1993年11月1日,“馬約”生效,歐洲聯盟成立。這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榜R約”指出,歐洲聯盟的宗旨是“通過建立無內部邊界的空間,加強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建立最終實行統一貨幣的經濟貨幣聯盟,促進成員國經濟和社會的均衡發展”,“通過實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國際舞臺上弘揚聯盟的個性”。這些舉措都有助于推動世界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3.多極化趨勢
世界力量多極化的趨勢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露端倪,在整個七八十年代,這一趨勢更日見明朗.首先,世界力量多極化趨勢的出現,是兩極世界格局內部矛盾發展的結果.這主要表現為:美蘇兩國的力量相對衰落;西歐、日本隨著經濟實力與美國的差距逐步縮小,在政治上對美國的離心傾向也在不斷加強;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和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壯大.
兩極格局的瓦解,使多極化的發展趨勢更加不可逆轉.除了歐洲聯盟成為世界多極化進程中一只重要力量外。日本也要求與自己經濟地位相適應的政治地位,加快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蘇聯解體后,接替蘇聯聯合國席位和擁有與美國軍事相匹敵的俄羅斯,也努力恢復和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的中國,隨著改革開放和國力的提升,國際地位和影響也日益提高,成為致力于推動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國對國際戰略平衡的影響在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