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丘吉爾未上過大學,他的淵博知識和多方面才能是經過刻苦自學得來的。他年輕時駐軍于印度南部的班加羅爾,在那里有半年多的時間里他“每天閱讀四小時或五小時的歷史和哲學著作”,從中吸取了豐富的思想營養。這使他的思想更加深刻,人生信念更加堅定,也使他成長為“我們生活的時代里最杰出和多才多藝的人”。
此外,丘吉爾還可以稱之為預言家、發明家、戰略家、外交家。值得注意的是,丘吉爾是有名的頑固反共人物。二戰中與蘇聯結為盟國,體現了一個杰出政治家的外交的高度靈活性。但他曾經這樣說:“我最愿意看到的二戰結局是斯大林俄國躺在手術臺上,希特勒德國被埋在墳墓里。”就是他拉開了“冷戰”的序幕。
播放杜魯門總統在國會的演說視頻。
利用幻燈片展示杜魯門總統在國會的演說圖片。
給學生設問:什么是“杜魯門主義”?
教師補充說明:杜魯門主義指1947年3月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情咨文中提出的霸權主義政策。它和“馬歇爾計劃”共同構成戰后初期美國全球戰略基礎。
播放馬歇爾計劃視頻。
利用幻燈片展示馬歇爾計劃。
給學生設問:(1)什么是“馬歇爾計劃”?(2)美國實施該計劃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教師補充說明:1947年6月5日,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借出席哈佛大學畢業典禮并接受名譽學位的機會,提出美國幫助歐洲復興的建議,即“馬歇爾計劃”。討論馬歇爾計劃的經濟會議于7月12日至15日在巴黎舉行,除蘇聯及其東歐盟國以及西班牙外的16個歐洲國家參加了會議。如果說杜魯門主義是“冷戰”在政治上的表現,那么馬歇爾計劃則是“冷戰”在經濟上的表現。利用幻燈展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2國在華盛頓的簽約圖。
說明該組織的建立標志著兩極格局的最終形成。
利用幻燈片展示問題:
1.戰后出現兩極格局的原因是什么?
引導學生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回答,并注意史論結合,然后展示如下內容:
(1)美國確立稱霸全球的戰略;
(2)蘇聯努力擴展自己的范圍;
(3)國家利益的爭奪和意識形態的分歧。
2.什么是“冷戰”?“冷戰”局面是怎么樣形成的?
冷戰是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二戰后除戰爭之外的一切敵對行為。
形成的過程:
開始的標志:杜魯門主義的發表(1947年)。
美國馬歇爾計劃(實質)。
蘇聯經濟互助委員會。
美國:北約。1949《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蘇聯:華沙。1955《華沙條約》(正式形成)蘇聯。
(以上問題都要求學生通過思考,然后學生自己作答,教師利用幻燈片顯示答案)
3.兩極格局對峙對國際關系產生了哪些重大影響?
(啟發學生從消極、積極方面多角度、多層面加以概括)
a、“冷戰”關系成為國際關系的重中之重,使西歐依靠美國,東歐依靠蘇聯;
b、美蘇全面對抗,進行軍備競賽,使世界處于核戰爭的威脅下;
c、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彼此勢均力敵,都不敢輕易動武,在近半個世紀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d、兩強競爭客觀上促進科技的發展。
(三)本課小結
二戰后國際關系的重大變化是雅爾塔體系的確立。這一體系打破了傳統的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政治格局,代之以美蘇兩極主導。美蘇兩極格局存在近半個世紀,對二戰后歷史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今天兩極格局雖然已經解體,但從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角度而言,學習這段歷史仍然給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