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教案
表現形式
原始社會
土地公有制
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員集體耕種,平均消費
奴隸社會(商周)
奴隸主貴族
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封建社會
(戰國以來)
以私有制為
主體的多種
土地所有制
國有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
自耕農土地私有制
★土地兼并問題
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有力者無田可耕,有田者無力可耕。
1、產生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和土地買賣頻繁
2、土地兼并導致的社會問題
嚴重影響了國家的賦稅收入。(因為自耕農是國家各種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土地兼并導致自耕農大量破產,使國家喪失收入來源。)
引起社會動蕩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脹導致地方豪強勢力壯大,影響到中央集權的加強;也會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引發農民起義。)
四、重點難點問題
1、影響古代農業發展的因素
有利因素:耕作方式的轉變;農用工具的進步;水利工程的興修;自然條件的優越;統治者的重視;勞動者辛勤勞動
不利因素:地主土地所有制;賦稅徭役的沉重;社會環境的動蕩;自然條件的惡劣
2、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組織方式: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
經營方法:精耕細作,小農戶個體經營;
主要內容:以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
經濟類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的農業經營方式,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封建社會經濟中占據統治和主導地位,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繳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賦稅和徭役繁重,壓抑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進而阻礙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農民的階級矛盾激化,民眾暴動不斷發生。
小農經濟作為封建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其興衰榮辱直接關系到封建經濟的繁榮和封建政權的安危。為此,歷代明智的封建統治者都采取重農政策,注意減輕農民負擔,扶植小農經濟。
歷朝歷代的水利興修防御了自然災害,推動經濟不斷向前發展。
3、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地位
中國古代農業長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是國民經濟的支柱
作業:隨堂練習
教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