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運動教學設計
問題五:《天朝田畝制度》中關于勞動產品的分配采取何種方式?它是否能夠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什么?
【答】:略,可引導學生就其弊端發言。
【師】:很好,從剛才的分析我們又可得出結論:《天朝田畝制度》具有一頂的局限性。
【課件顯示】:⑵局限性——落后性、空想性。體現的是一種違背社會發展規律的絕對平均主義。(階級局限性)農民是小生產者,他們要實現的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小生產決定了他們的覺悟是自私的,平均主義滿足了他們要求土地的愿望,但“從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分配原則,又超越了他們的覺悟,無法調動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因此是一種無法實現的空想。
【師】:我們從進步性與局限性兩個方面分析《天朝田畝制度》的歷史作用,由于主客觀方面的因素,這一方案并未得以真正實施。天京變亂后,由于國勢日衰,洪仁玕提出改革內政、整頓朝綱的方案《資政新篇》。
【課件顯示】:(二)《資政新篇》(1859)
【師】:《資政新篇》是洪仁玕在怎樣的背景下提出的?內容包括那些方面?
(☆學生回答并總結,不宜“糾纏”,點到為止)
1、背景:天京變亂,國勢大衰,為重振朝綱,提出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的系統的新方案。
(1)政治:提倡建立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
2、內容: (2)經濟:發展資本主義經濟
(3)文教:學習近代教育和先進技術
(4)外交: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
【師】:從內容上看,與《天朝田畝制度》相比,《資政新篇》最大的特點是什么?為何會有此特點?為什么《資政新篇》沒有真正實行?
3、 評價:
⑴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集中反映了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近切愿望。
⑵缺乏實現這一政綱的社會條件(經濟發展,新的階級出現),且戰爭環境也不具備實行這一革新的客觀條件,因此未能真正實行。(強調: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師】:然而,1856年,當太平軍西征與東征勝利,軍事形勢一片大好之際,天國領導集團內部由于爭權奪利,矛盾卻日漸尖銳化,導致天京變亂發生,天國的事業開始由盛而衰。
【課件顯示】:三、太平天國的失敗
(一)天京變亂——由勝而衰的轉折點(1856年)
(☆講述楊秀清被韋昌輝殺害、洪秀全借機殺掉韋昌輝,石達開受猜疑率部出走的故事,增強學生歷史學習興趣)
洪
楊
韋
石
①逼
②殺
④殺
③責
⑤疑
⑥走
⑦滅
【師】:太平天國發展到頂峰之時,集團內部為什么會發生變亂?
1、天京變亂的根本原因——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經濟上,農民是分散的個體小生產者
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實可行的革命綱領
階級局限性
思想上,不能用科學的理論作指導
組織上,難形成統一堅強的領導核心
2、天京變亂的經過(略)
3、影響:太平天國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從戰略進攻走向戰略防御的轉折點。
【師】:經過這場變亂,太平天國元氣大傷,出現國中無人、朝中無將的危險局面。敵人得到了喘息之機,重建江北、江南大營,再次圍困天京,太平天國的軍事斗爭開始轉入防御階段。
【課件顯示】(二)重建領導核心——英王、忠王、干王
【師】:為了打破敵人的包圍與封鎖,挽狂瀾于既倒,拯救岌岌可危天國事業,進行那些軍事斗爭?(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