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運動教學設計
【課件顯示】(三)后期防御戰(1856——1861):再破江北大營—三河鎮大捷—再破江南大營—受挫上海—安慶失守——天京淪陷
【課件顯示】(四)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及歷史意義
【師】:作為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斗爭水平最高的農民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歷時長達xx年,席卷十多個省份,并建立與清政府對峙的政權。盡管如此,最終還是歸于失敗。那導致其失敗的原因有那些呢?(提示學生從領導力量、斗爭對象等角度分析)
1、 失敗原因:
(1)主觀:根本原因——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師】:運動期間,最能體現農民階級局限性的事例是?結合書中48頁、49頁小字閱讀材料,想一想太平天國采取怎樣的對外政策?西方殖民國家對此做何反映?
(2)客觀: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
【師】:由于太平天國運動發生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背景下,所以與以往歷次農民戰爭相比較,呈現出新的時代特征。具體表現有那些?
2,時代特點:
(1)反封建的同時反侵略,從而具有了民主革命的性質。
(2)一些領導入主張學習西方,向西方尋找真理。
(3)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而失敗。
(4)作為“亞洲革命風暴”的組成部分,太平天國還同其他國家人民反殖民主義斗爭相互推動、相互影響。
課堂小結:
原因
經過
評價
興起
高潮
轉折
失敗
金田起義
永安建制
定都天京
北伐
東征西征
《天朝田畝制度》
天京變亂
重建領導核心
三河鎮大捷
《資政新篇》
安慶天京保衛戰
《太平天國運動》探究性學習課題
課題一:關于洪秀全建都天京的得失。
大致有三派論點:①正確說。茅家琦等認為,從金田起義到攻占天京,一路都是游擊戰,沒有建立穩固的根據地。定都天京后,轉變了過去流動作戰的方針,建立了以天京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使太平軍處于出可以戰,處可以守的有利戰略地位,因而是必要的和正確的。
②錯誤說。牟世安等認為,太平天國在攻克南京以后,應以全部軍事力量北伐,沿途發動農民起義,進攻北京;從當時的階級關系和歷史特點來說,進攻并占領北京是很有把握的。而定都天京,是喪失了消滅敵人的好機會,使保守的戰略代替了革命的戰略,故建都南京是一個戰略性的錯誤。南京成為太平天國的一個沉重的包袱,它的保衛問題和糧食問題經常成為革命軍事和經濟的頭等重大問題,從而束縛了自己的手腳。因而,定都天京是太平天國失敗的重要原因。
③兩重性說。王慶成等認為,建都天京是革命性和保守性互為表里。從積極方面看,軍事上結束了流動作戰,推動了革命高潮的到來。從消極方面看,則助長了封建帝王思想和安逸享樂觀點,軍事上導致了保衛天京為主的保守戰略的形成。
課題二:《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的比較
(1)產生背景不同:
《天朝田畝制度》是1853年初,太平天國剛定都天京后為鞏固政權而頒布的革命綱領。此時太平天國正處于強盛時期。
《資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國內政和建設國家的主張。經過天京事變,這時太平天國已處于衰落時期。
(2)有關社會經濟主張的不同:
《天朝田畝制度》是一個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社會生活等款項,以改革土地制度為中心的全面系統性的綱領性文件。它要建立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以絕對平均主義為分配原則的理想的地上天國,即企圖在小生產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上消滅私有制,在生產力落后的情況下實行公有共享和絕對平均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