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教學設計
師:“鼎”在中國有特殊意義,它原指中國古代的炊具,后來成為最重要的祭祀禮器。相傳禹曾鑄九鼎,象征九州,故九鼎寓意天子的地位。諸侯對它除了畢恭畢敬以外,是沒有資格來問津的。否則即視之為大不敬,是對王權的挑戰。發生這樣的事情,恰恰說明了,諸候勢力的強大,周王室衰微,逐漸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不能再對諸侯發號施令,強大起來的諸侯國開始躍躍欲試,爭霸中原。這嚴重沖擊著分封制,標志著其開始瓦解,后被郡縣制所取代。
(過渡)提問:師:我們剛才講分封制,但具體哪些人受封,哪些人繼承王位呢?是否任何人都可以受封?受封的對象與周天子之間主要是靠什么聯系在一起的?(血緣)這就涉及到西周的另一種制度——宗法制。(導入宗法制)
2、宗法制
(1)概念:劃分宗族內嫡庶系統,與分封制表里如一的制度
(2)宗法制的核心內容是什么?
生:嫡長子繼承制。
(課件投影材料:)一個官員生前娶了一位妻子,為他生了一個女兒,然后他再娶了一個妾氏,為他生了大兒子,此后妻子又為他生了一個小兒子,結果這官員不幸殉職,于是他的兩個兒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業,請問應該判給誰? (小兒子)。
師:什么是嫡子?什么是庶子?什么是嫡長子?
生:正妻(大老婆)生的兒子稱為嫡子,其他妻室生的稱為庶子,正妻生的第一個兒子稱為嫡長子。
師:嫡長子繼承制即是嫡長子繼承父親的宗主地位,庶子進行分封。按照宗法制的規定,周王的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應分封到地方去作諸侯;諸侯的嫡長子繼承國君位,其余諸子分封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長子繼承封號,其余諸子分封為士。所以,嫡長子與分封下去的嫡子及庶子有著雙重關系,在血緣上他們是兄弟關系,在政治上他們又是君臣關系。(投影宗法制關系示意圖)
問:“想一想:“大宗”一定“大”嗎?“小宗”就一定“小”嗎?”
分封制下又有大宗和小宗之別。大宗和小宗是相對而言。具體來說,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所有姬姓貴族的大宗;諸侯對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國內,諸侯對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對諸侯而言又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內,對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為士的大宗。大宗和小宗的劃分,明確了下級貴族臣服于上級貴族、全體貴族服從于天子的政治隸屬關系。
師: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如何?它對西周的統治起了什么作用?
(3)作用: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內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國家就是分封制
它能防止貴族之間因為權力的繼承問題發生紛爭,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維護貴族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師:即使是今天,宗法制仍對我們社會產生深遠影響,你們能舉例說明嗎?
生1:現在很多人仍有重男輕女的思想,認為只有生兒子才能傳宗接代延續香火。
生2: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我認為現在我們仍要遵循長孝順、尊敬長輩等也跟宗法制的影響有關。
師:說得很好,宗法制對我們社會的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當然我們今天對這些傳統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總結)今天我們共同學習了我國早期的政治制度,可以看到中國古代的早期國家是在原始社會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在原始社會其基本的社會關系就是血緣關系,所以在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也不可避免地帶有這種濃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為核心的政治制度體系,這也正是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概括)神權與王權的結合;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