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三節第二次鴉片戰爭
【導入新課】
播放錄音(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關于圓明園的描述):“在地球的另一個角落,有一個人間奇跡,它叫夏宮……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創造的一切幾乎是神化性的東西都體現在這座宮殿之中。”(教師)被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稱為人間奇跡的宮殿就是北京的圓明園。
電腦出示圖片:圓明園盛時鳥瞰圖。英法聯軍焚毀后的圓明園遠瀛觀殘跡。
●教師:140多年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洗劫了圓明園,將圓明園由一個人間奇跡變成了一片瓦礫。今天我們就要回顧這段屈辱的歷史。
【新課教學】
一、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的原因
投影儀打出英國輸華貨物統計表:(萬英磅)
年 代 1842 1844 1846 1848 1850 1852 1854 1856
正當貿易貨物總值 96.6 230.5 179.1 144.6 157.4 250.4 100.1 221.6
讓學生閱讀教材第一目的一部分小字和英國輸華貨物統計表后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①此統計表反映了鴉片戰爭后英國對華貿易狀況如何?
②你認為造成上述狀況的原因是什么?
③英國則認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么?為此提出了什么要求?其要求的實質是什么?這一要求的實質與第二次鴉片戰爭有什么關系?
(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19世紀40、50年代是世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時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擴大市場的要求更加迫切。第一次鴉片戰爭后,英國資產階級為開辟了一個擁有4億人口的廣闊市場興奮得發狂,以為能大量銷售其產品,獲得高額利潤。英國資本家曾夢想,“只要中國人每年需用一個棉織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蘭現有的工廠就已經供應不上了”。但通過上表我們知道,鴉片戰爭后英國棉紡織品和其他工業品在中國銷售量有限。原因有三:一是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對外國商品具有自然抵制性,這是根本原因;二是英國輸華商品有不少根本不適應中國人的習慣和要求;三是英國等國大量輸入鴉片,使中國出口收入大半被抵消,無力購買英國的工業品。
英國資產階級把他們的商品在中國滯銷的原因歸罪于中國開放的口岸太少,享受的特權有限。于是英法美等國提出了修改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訂立的不平等條約的要求。“修約”的要求遭到拒絕后,英法兩國就立即制造借口,發動戰爭。由此看出,這一要求的實質正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教師:英國為什么選擇在1856年?英法侵略者所尋找的借口是什么?
學生思考后作答。教師指出:利用此時清政府正傾盡全力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于1856年10月,悍然出兵襲擊廣州城。而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伙同英軍出兵,由此點燃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戰火。顯然,英、法成為主要侵略者。他們還有兩個幫兇,是誰?為什么只做幫兇呢?
學生思考回答:(學生可以明確回答第一個問題,對第二個問題或許難以準確回答)
教師:幫兇是美國和俄國。美國因為處于南北戰爭的前夕,國內政局不穩,所以沒有直接出兵,而是帶著坐收漁人之利的心理加入英、法聯合戰線,積極出謀劃策。(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引文。)俄國雖然剛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敗于英、法,但懷著早以明確的向中國擴張領土的野心,也加入了這一陣線。于是四國形成侵略中國的聯合陣線。下面請同學們簡述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