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三節第二次鴉片戰爭
3.英法聯軍占領北京和《北京條約》的簽訂
●教師:關于戰爭再起,有兩個值得注意的事件,一個是1857年,資本主義國家發生了一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再一個就是英國于1859年剛鎮壓了它的殖民地──印度的反英大起義。(讓學生思考這兩個事件與戰爭再起的關系。)
學生議論,發言。
●教師:(贊揚學生正在學會把似乎孤立的歷史事件聯系起來看,推論事件發生的原因。)1859年夏天,英法利用去北京換約之機重又挑起戰爭。換約本來只是一種單純的外交活動,侵略者卻是以什么方式進行的呢?
學生閱讀有關小字,明確侵略者蔑視中國主權的狂妄和大沽口戰役的正義性。
●教師:一年以后的1860年,英法又開始新的侵略行動。而此時的清政府仍然把重點放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上,以至缺乏足夠的準備。(課件演示侵略者攻克大沽、再占天津,京東八里橋血戰和咸豐帝從圓明園逃往熱河行宮等內容。)侵略軍占領天津后,進逼北京。咸豐帝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莊,留下他的弟弟奕訢擔任議和大臣向侵略軍求和。10月6日侵略軍進犯圓明園,13日占領北京。留守北京的奕訢在侵略者的武力威脅下,簽訂了屈辱的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
○學生:(觀看圖片:英法聯軍攻陷北京、英法聯軍在北京街頭。觀看焚毀前的圓明園錄像資料,再閱讀觀看教材所引英《泰晤士報》關于劫掠的報道,觀看焚毀后的遺跡,從而激發對西方列強野蠻行徑的憎惡感。要求學生閱讀條約內容并進行討論,對重點條款談出自己的看法。)
教師講評總結:
天津是北京的門戶,增開為通商口岸,使侵略勢力滲透到統治中心附近,嚴重威脅著北京的安全,使天津成為外國侵略者在北方侵略的主要活動基地。(關于準許華工出國,力求使學生通過議論、發言,得出列強掠奪廉價勞動力的結論。)
●教師: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結果不但使我國喪失了更多的主權,而且使我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片領土被沙俄以趁火打劫、強取豪奪的方式占領。
4.沙俄侵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
教師講述:19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正是俄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時代。這一時期,它不斷蠶食其周邊地區。中國成為它掠奪的主要對象。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與英法不同的是沙俄“選定了一個沒有人能與它匹敵的領域──外交領域”,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俄國采取趁火打劫和外交訛詐的卑鄙手段,把《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強加給清政府,搶占了我國北方大片領土。《璦琿條約》簽訂后,恩格斯曾指出:俄國“從中取了一塊大小等于法德兩國面積的領土和一條同多瑙河一樣長的河流。”因此“沙俄不要花費一文錢,出動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個參戰國得到更多的好處”。從19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沙俄侵吞了我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相當于中國強盛時期領土的1/9。
電腦打出《沙俄侵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示意圖》。演示內容包括《中俄尼布楚條約》規定的待議地區和19世紀末、20世紀初沙俄侵占我國領土情況的課件。
電腦打出《沙俄侵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表》。把關于不平等條約、割占的領土范圍、面積等處空出,讓學生復述。
教師指導學生對各條約所割出的領土范圍的簡化記憶方法。《璦琿條約》:嶺(外興安嶺)南江(黑龍江)北。《天津條約》:江(烏蘇里江)東一島(庫頁島)。《北京條約》和《堪分西北界約記》:湖(巴爾喀什湖)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