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三節第二次鴉片戰爭
二、經過
學生回答前教師提示學生:對于戰爭經過需要注意其開始的標志、參與國、重大事件,并據圖說明侵略者的進軍路線。學生回答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用電腦演示《第二次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課件并對個別問題做補充說明。
1.戰爭爆發──1856年10月,英軍炮轟廣州城
1857年底,英法聯軍5600多人做好了進攻廣州的準備。28日侵略軍向廣州發起進攻。廣州很快陷落。廣東巡撫柏貴降敵,仍以原職替侵略軍維持殖民統治秩序,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傀儡政權。英法聯軍攻占廣州未能達到侵略目的,他們能甘心嗎?他們是如何達到目的呢?
2.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條約》的簽訂
對1858年,為迫使清政府屈服,英法聯軍北上攻至大沽口外。英法通過照會提出侵略要求,美俄則以“調停者”身份暗中幫助英法做進攻準備。這時,清朝以咸豐皇帝為首的統治集團仍把鎮壓太平天國放在首位,北方防務松弛。結果,英法炮艦攻陷了大沽炮臺,隨即攻占了天津,并揚言進攻北京。咸豐帝慌忙派人與侵略者議和。1858年,清政府被迫與英法簽訂了《天津條約》;俄美則先于英法迫使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教師引導學生看中、英《天津條約》簽字情景圖;然后教師提出問題啟發學生分析、討論條約內容對中國的危害。用投影片打出思考題。
(1)與第一批不平等條約是否有相似的內容?(2)有哪些新增加的內容?(3)與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對比分析,《天津條約》使列強得到或擴大了哪些侵略權益?(4)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危害是什么?外國人可以到中國內地游歷、經商、傳教為什么對中國不利?(5)1984年中國政府決定進一步開放天津、上海、福州、廣州等14個沿海城市,這與近代史上清政府的通商口岸在本質上是否相同?
○學生:(與教師以談話的方式共同討論、分析問題,求得共識。)
●教師:(討論分析得出相似點都有開放通商口岸和賠款的內容,要求學生仔細讀圖,對比歸納出新增加的口岸特點:多、廣、深。)多是指通商口岸多達10個;廣是指口岸從東南沿海擴展到整個沿海;而深則是指南京、漢口的開放,使侵略勢力深入到長江中游、中國腹地。這標志著資本主義列強侵略勢力的深入,為列強擴大侵略提供了有利條件,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近代中國的開放實質上是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而現代中國的開放是中國為發展社會主義經濟主動采取的重大決策。近代中國的開放是在主權遭受嚴重破壞的前提下,在西方列強的控制下進行的;現代中國的開放是在中國主權獨立的基礎上進行的,堅持平等互利的原則,積極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
(教師指導學生對內河航運權進行討論。著重指出外國公使進駐北京的影響。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長江是中國的內河,此規定表明中國的內河航運權開始喪失,也便利了外國商品向中國內地傾銷。外國公使進駐北京的實質:一國的公使駐于另一國的都城并不意味著不平等,但是侵略者的意圖是準備通過這個步驟影響和操縱清朝統治核心,以干涉中國的內政和外交。因此,《天津條約》中規定的公使進駐北京帶有明顯的侵略性。)
●教師:顯然,這比第一批不平等條約所獲得的權益更擴大了。英、法的目的初步達到,他們從大沽口撤軍,從而使戰爭告一段落。為什么只是告一段落,而不是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