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與設計2第一單元結構與設計教學建議
2、穩固結構的探析
通過簡單易行的試驗,使學生理解、分析穩定性和強度這兩個結構的重要參數,為后續進行的結構設計奠定良好的鋪墊。
3、簡單結構的設計
在明晰結構設計應關注的主要因素的前提下,通過簡易相片架結構設計的若干種設計方案的呈現,傳遞給學生的信息,一是如何進行結構設計,二是技術設計的解決方案是不唯一的,解決技術問題的答案也不是非此即彼的。
4、經典結構的欣賞
通過引導學生對具有典型人文意義的結構賞析,拓展學生對結構設計的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評價,培養他們高尚的技術文化品位。
四、教學準備
1、相關學科知識
本單元內容要求學生具有初中物理學科的基本力學知識。
2、教學器材和材料
本單元需要的教學設備和器材主要有,演示用的實物如自行車、可改變重心位置的裝置等,試驗用硬紙板、生雞蛋、瓶蓋、木板、重物等。各校教師可根據教學設計以及本校情況酌情使用和選擇替代器材、材料以及與為教學服務的音像資料等。
五、課時安排
本單元建議使用8學時。
節次 內容 建議學時數
第一節常見結構的認識 2
第二節穩固結構的探析 3
第三節簡單結構的設計 2
第四節經典結構的欣賞 1
合計 8
六、教學建議
1、教師應查閱有關結構力學和理論力學書籍,重點研究結構構件的基本受力形式、結構的分類。
2、本單元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密切,教師應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收集資料和實物素材,如案例、閱讀材料、典型的結構設計實例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背景。
第一節的教學,建議對結構的受力情況進行分析,應圍繞生活中常見結構如何承受力、如何抵抗變形的現象,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分析并體驗常見結構所受到的力。不要求學生作進一步的定量分析,不要求畫結構的受力圖。
第二節的教學,可讓學生通過試驗來感受結構的穩定性和強度,試驗的方案多種多樣,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選用,要注重交流,注重試驗過程,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如實記錄,寫出簡單的試驗報告。
第三節的教學,教師要注意本單元的內容與《技術與設計1》中相關內容的區別與聯系,引導學生從結構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第四節的教學,可讓學生結合當地的風俗民情對本地區、本校的建筑進行欣賞和評價。
3、每一節“案例分析”欄目之后的“馬上行動”或“討論”中,提出了一些承上啟下的問題或者圍繞核心內容的支撐性問題,當然教師也可以提出更適合學生的問題,教學活動可以沿著這些問題展開、延伸,到第3、4節,則應引導學生綜合理解和運用前幾節的內容。
4、強調學生在結構設計中的多角度、多方案構思,采用多種方式鼓勵或肯定學生在作品制作過程中的獨特創意,在教學活動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可讓學生進行壓力試驗,如比較不同形狀的紙板承受壓力的大小試驗;雞蛋或乒乓球承壓試驗等。學生可自行設計試驗方案,對某物體進行穩定性和強度的試驗,記錄試驗數據,寫出簡單的試驗報告,并指出提高它們的穩定性和強度的方法。選擇一個簡單對象進行結構設計,形成設計方案,繪出簡單的設計圖紙,并做出實物模型或原型,如簡易書架、簡易相架、簡單金屬衣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