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教案
第一產業:農業。
第二產業:工業、建筑業。
第三產業: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所有行業的總稱。
②國際上比較通行的劃分標準:國際上,三類產業的劃分原則上是按產業部門在社會再生產過程所處的階段和人類生活活動的歷史發展順序來確定的:第一產業是指直接作用于自然界生產初級產品的產業。一般以農業為主,包括林、漁、獵等業。第二產業是指把初級產品加工成為滿足人類生產生活進一步需要的物質資料的產業。一般以制造業為主,包括采礦業、建筑業等。第三產業則指提供滿足人類基本物質資料需要以外的進一步需要的產品和服務的部門。以服務業為主,包括交通運輸、公用事業的服務;商業、金融、保險等流通方面的服務;教育、新聞、廣播、電視等情報方面的服務;還有專業性服務、行政管理和個人生活服務等。
目前,各國的三類產業統計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有細微的差別。例如,有的把采礦業列入第一產業;還有的認為公用事業應屬于第二產業;也有的把國家機關列入第三產業;西方一些資本主義國家還把色情、賭博等行業列入第三產業。
③三大產業劃分的意義:三大產業的劃分和統計是進行宏觀經濟分析和調整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之一。一般認為,一國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逐步增大,表明一國經濟發達程度逐步提高;在國際比較時,第三產業所占比重高的國家,經濟發達程度也較高。
⑵關于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
①國民生產總值的含義:時間 + 范圍 + 內容 + 形式 + 英文縮寫。
②國內生產總值的含義:時間 + 范圍 + 內容 + 形式 + 英文縮寫。
③兩者的區別和聯系:
共同點:時間、表現、內容。計算的“時間”都是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計算的“內容”都是生產的最終產品和提供的勞務總量;表現的“形式”都是貨幣表現。
不同點:范圍 、英文縮寫 。
④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的重要性:兩者都是綜合反映一國經濟活動的重要指標。統計這兩項指標,能把三大產業的水平和勞務成果反映出來,有利于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也便于進行國際經濟的橫向比較。
注:關于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的更為樣盡的內容,可到下冊結合“國民收入的分配”的有關內容的教學進行。
⑤三大產業比重的表示: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由三大產業的產值組成(參見課本p97的示意圖)。所謂三大產業的比重是指三大產業的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可利用課本p97的示意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三大產業都長足的發展,比重也日趨協調。
設問:那么,我國大三產業的現狀究竟怎樣呢?
接著要解決農業究竟是什么樣的產業問題。
設問:農業究竟是什么樣的產業?農業為什么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廣義農業:①誰?利用什么?②采取什么辦法?③達到什么目的?④包括那些部分?
含義
2.農業 狹義農業:泛指種植業。它包括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種植。
地位:是國民經濟中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⑴關于農業的含義:
設問:農村的農民都生產些什么產品?
ⅰ、植物類。ⅱ、動物類。ⅲ、工業產品(這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業產品。這表明農村不只有農業,還有其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