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教案
把糧食作為基礎的基礎,這是由我國特殊國情決定的:第一,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頭等大事。第二,在我國人均耕地少的情況下,建設和發展還需要占用相當的耕地,而要實現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人們對糧食的消費數量和質量的要求將會越來越高。如果糧食出現嚴重短缺,那么在國內就會引起社會動蕩、政權不穩;在國際上則會受制于人,國家自立就會受到威脅。
②發展現狀怎么樣:
一方面,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發展農業、增產糧食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農業生產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農副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另一方面,農業仍然是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農業發展速度仍然相對滯后,農業基礎地位仍然比較脆弱。(可以讓學生談談表現和原因 )
農業生產的技術裝備水平與勞動生產率水平均比較低,基礎設施薄弱,抗災能力差;
原因和表現 農產品供給尤其是糧食供給始終處于基本平衡但偏緊的狀態 ;
我國農業生產面臨著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國情。農業資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屬低水平。
⑵關于怎么辦:
設問:面對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要實現這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我們應該怎么辦?
①總的方針:要高度重視農業生產,在經濟發展的任何階段,農業的基礎地位都不能削弱。
②具體措施:
討論:農民應該怎么辦?國家應該怎么辦?農村應該怎么辦?
農民:學習并運用科學技術,增加對農業的投入。
歸納 國家:穩定并不斷完善政策,發展農業科學技術,增加對農業投入,采取措施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農村:增加對農業的投入,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
學習這部分內容,應該參考黨的xx大報告的有關闡述,要點如下:㈠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㈡加強農業基礎地位;㈢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㈣發展農產品加工業;㈤開拓農村市場,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㈥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㈦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長期穩定并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為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㈧繼續推進農村稅費改革,減輕農民負擔,保護農民利益。
我們在坐的同學許多來自農村和農民家庭,對農村和農業比較了解,有著深厚的感情,因此,在選擇職業時不能忘了農村和農業。農村是我們知識青年有所作為、大顯身手的廣闊天地。只有社會需要的職業才有強大的生命力,職業、行業本身是沒有優劣之分的。要成為優秀的農業人才是很不容易的 ,同時成為優秀的農業人才也是很光榮的,我國首屆國家最高科技將的獲得者之一就是從事農業科學研究的。
小結:
本框題講了兩大塊內容(一是農業,二是我國的農業),解決了四個問題,這四個問
1.是什么:農業的定義,廣義農業和狹義農業,農業的地位。
2.為什么,即農業為什么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從世界各國和我國兩個層面上講。
題是
3.怎么樣:我國農業的現狀。
4.怎么辦:我國農業進一步發展的方針、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