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教案
設問:前兩類產品農民是通過什么手段獲得的?為什么能獲得?
植物 – 種植;動物 – 養殖。因為,它們都有“生長機能”。
歸納:農業是指人們利用動植物的生長機能,采取人工培養和養殖的辦法,以取得產品的物質生產部門。
①屬什么生產部門:從含義中我們知道,農業是人類社會的一個“物質生產部門” ,這就把農業與非物質生產部門區分開來了。但是物質生產部門不只有農業。
設問:農業與其他物質生產部門的區別是什么?
②人們利用什么:第一,利用什么:利用動植物的生長機能。這就把農業與工業區分開來了,工業利用的不是“動植物”的“生長機能”,許多工業行業跟“動植物”沒有任何關系;有的工業(如食品工業)雖然利用動植物,但利用的卻不是動植物的“生長機能”,而是動植物體的物質成分。第二,誰利用:動植物的生長機能只有被“人類”利用,才是農業。這就把人類的生產與動物的本能活動區分開來了,有的動物也利用動植物的生長機能,但這只是動物的本能活動,而農業作為一個產業卻是人類的有意識、有目的社會活動。
③人類在利用動植物生長機能時采取的是什么辦法:采取“人工”培養和養殖(包括直接的和間接的)的辦法,即非“人工”培養和養殖情況下,動植物自然生長機能不屬于農業。所以,即使在人類產生、農業產生以后,原始狀態的動植物的自生自滅的情況也不屬于農業。
④作為物質生產部門的農業其目的是什么:取得產品。區別于其他物質生產部門的地方是,農業所取得的是動植物體本身,而不是對動植物體加工后的產品。
⑵關于廣義農業和狹義農業:
在經濟學中,農業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狹義的農業僅僅指種植業,它包括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的種植。
廣義的農業除了狹義農業以外,還包括林業、畜牧業、副業、和漁業,即通常所說的“農、林、牧、副、漁”五業。
設問:前面農業的定義是從廣義的角度還是狹義角度下的?為什么?
設問: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時產生的農業是“廣義”的還是“狹義”?
設問:在農村是否只有農業?農民從事的生產是否都是農業生產?
在我國,農業主要是從產業的角度講的,農村主要是從行政地域的角度上講的,農民主要是跟戶籍制度有關。要真正搞清我國農業、農村、農民之間的關系,是相當復雜的,可以寫一本厚厚的專著。因此,今天學習農業的有關知識只是我們了解農業的開始,而不是結束。有志于這方面探索、研究的人肯定能大有作為。
⑶農業的地位:
①地位是什么:農業一經誕生便成為社會經濟中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此后,一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世界各國國民經濟中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對于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尤其是大國)來說,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如果將國民經濟比作一座高樓大廈,那么農業便是這座大廈的基石。
②為什么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讓學生談切身的感受:從“人的生存發展 – 其他各部門經濟發展 – 整個社會進步”等環節談談農業的基礎 性。通過討論,歸納出下列共識:一是人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二是工業特別是輕工業尤其是食品工業原料的主要來源;三是為工業發展提供廣闊市場;四是為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提供勞動力;五是出口物資的重要來源。綜合起來,對于世界各國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