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必修1第三課《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教學目標:
以學生制作的“家庭消費計劃”課件為新課的導入,同時把它作為講授新課的材料,加深學生對“科學消費”的理解和認識。通過學生討論“當前我國提倡的‘積極消費’與勤儉節約是否相矛盾”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樹立勤儉節約的觀念。
教學過程:
在我們講新課之前,請同學們先看一個材料(投影):
我國居民對耐用消費品購買的變化:20世紀50-70年代的百元級 “老四件”:自行車、手表、縫紉機、收音機;20世紀80年代千元級的“新六件”:電視機、洗衣機、錄音機、電冰箱、電風扇、收音機;20世紀90年代萬元級、十萬元級的電腦、小汽車、商品房,消費檔次大大提高。
提問:人們對耐用消費品的購買變化說明了什么經濟學道理?
教師歸納:說明了生產與消費的辯證關系。生產決定消費,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消費對生產有反作用,是生產的目的和動力。(從材料可以看出,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提高的根本原因是生產的發展;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們不斷提出新的消費需求。)
消費對生產有反作用,所以,我們不能把家庭消費僅僅看成是個人的消費行為。樹立怎樣的消費觀念,不僅關系到個人的生活質量,還關系到社會和集體的利益,關系到生產的發展和市場的開拓等。這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
二、樹立正確的(科學的)消費觀(板書)
講第七課之前,我們對同學們的家庭消費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是:
人均月收入
人數
比例
400元以下
17人
11.8%
400元-800元
43人
29.9%
800元-1200元
51人
35.4%
1200元以上
33人
22.9%
對于收入不同的家庭,應該樹立怎樣的消費觀,才能做到正確的消費呢?給月收入為XX元的三口之家(父母工作、孩子上高中)設計一個家庭消費計劃,并說明設計消費計劃的依據是什么?
學生演示課件后,教師導入。
提問:在制作這個消費計劃時,你都考慮了哪些因素? (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教師導入:考慮到這些問題,那么在我們實施這些計劃時,是否就可以做到科學消費了呢?
今年“3·15”的主題是樹立科學消費觀念,倡導科學消費行為。教材講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但我認為看消費觀正確與否,不如看它科學與否更合理。
1、樹立科學的消費觀念 (板書)
(1)消費結構的合理性 (板書)
按照消費內容劃分,家庭消費結構應包括物質生活消費、精神文化生活消費和勞務消費。
提問:怎樣安排消費,消費結構才合理呢?(同學們制定的消費計劃是否都體現了結構的合理性?)
教師歸納:
在安排家庭消費時要注意消費內容之間的比例關系,這個比例的安排要結合家庭的具體情況和家庭的實際收入。如:有一個上學的孩子,因此教育的支出比例是必不可少的。
同學設計的家庭消費計劃中各部分比例是不同的,但是,無論收入多少,他們在制定計劃時并沒有一味地注重吃,而忽略精神文化消費。當然,精神文化中不僅僅是教育的支出。當前,人們在緊張的工作和學習之后,休閑、娛樂和體育鍛煉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不論你的收入多還是少,不要忽略了精神文化消費。(可以結合學生的消費計劃談以下內容)那么是否只有有了金錢,才能實現休閑和娛樂呢?
在這里送給大家一段話:
《成功的品質》(美國:奧里森·馬登)──“走出單調的生活”:“保持快樂的唯一的方式就是抓住生活中的每一次機會,享受生活。并非只有等到你有了金錢和地位時才可以享受生活。一次輕松的旅行,購買一件藝術品并不是只有你有錢有地位之后才可以實現的。” “如果人只像野獸那樣過得毫無生活樂趣,人就不成其為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