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水
觀看多媒體課件演示,聽講解,理解和領悟
鞏固、深化
反復從flash動畫模擬《水分解的微觀變化》領會分子的“分與合”,做出物質變化過程中的微粒變化的圖示, 當學生形成分子運動特征的認識后,教學的關鍵是:使學生的思維從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相互對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觀領域,從分子本身是否變化來認識、區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這不僅使學生對這兩種變化的認識有所深化和發展,而且便于得出定義:分子是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建立起分子概念。
這部分內容是學習的難點,學生難以進行自主探究,因此,通過聯系新舊知識,提出問題,并借助計算機輔助教學,給予學生直觀的印象。讓學生“看見”分子再分就不是原來物質的分子了,物質性質也就隨之發生了變化。突破教學的又一個難點。
延伸性研究
放飛思維:(可放在課后進行)
演示flash動畫《“加水也奔馳”》
思考問題:氫氣燃燒可釋放能量。這樣,汽車加油站能不能變成加水站?
1、談“加水也奔馳”的可行性及意義。
延伸學習 感受并贊賞化學對改善人類生活和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感受知識的實用性、價值性。體會生活與科研所需的知識博大與精深。讓學生在學到化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實驗技巧的同時,也能涉身自然、社會問題中,養成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從而加強科學態度、方法、價值情感和社會責任感使命感等人文精神的培養。
板書設計
課題3 水的凈化
教學目標
1、知道沉淀、吸附、過濾、蒸餾等常用的凈化水的方法,能述說自來水的凈化過程。初步學會過濾的操作。
2、懂得純凈水和自來水的區別,學會用肥皂水鑒別硬水與軟水,知道硬水的危害及硬水軟化的方法。
3、通過對水凈化方法的學習,體會化學知識在生活生產中的廣泛運用,培養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學習興趣。
4、通過過濾操作的訓練,提高學生動手、觀察、協作等能力。
5、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白要從衛生、健康的角度,正確選擇飲用水,感受化學對改善個人生活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激發學生努力學習建設家鄉的美好愿望。
重 點
1、水凈化的方法。
2、過濾的操作方法。
3、硬水和軟水的區別以及硬水軟化的方法。
難 點
1、自來水的凈化過程。
2、過濾的操作方法。
3、硬水的軟化方法。
教學方法 講授法、談話法、實驗法、啟發式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
儀器藥品 明礬、濾紙、鐵架臺(帶鐵圈)、漏斗、燒杯、玻璃棒、投影儀。
學生準備
1、分小組合作預習過濾操作。
2、分小組調查本地飲用水使用的情況。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
一、導課
1、陳述:洪災過后,有些災區自來水還沒來得及恢復供應,面對污濁的河水,這些水可否飲用?為什么? 1、回答:不能,因為水中有雜質、細菌,飲用后會生病。 從解決生活問題入手,聯系學生生活舊經驗,引入新課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提問:你有什么簡單的辦法能使渾濁的水變得清澈嗎? 2、回答:可以把水靜置一段時間。可以用家里的棉布或紗布來過濾水。(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答案)
3、肯定學生的回答,進一步問,這樣得到的水就純凈了嗎? 3、思考、回答:不純凈,細菌、病毒,還有一些物質可能溶解在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