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堿鹽的復習”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進一步了解物質的分類方法,通過物質的分類理解酸堿鹽的組成。
2.歸納出酸、堿、鹽的化學性質。
3.進一步了解溶復分解反應和中和反應的特點、理解中和反應的實質以及書寫化學方程式規律。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常見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規律。
2.通過對酸堿鹽性質的歸納培養學生的求同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增強學生的合作學習的意識。
2.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學習態度,幫助學生養成嚴謹務實的生活態度。
【教學資源分析】
本課題是學生學習了有關酸堿鹽的知識后的一個回顧和總結。酸堿鹽這部分教學內容的難點就在于相互間的化學變化,這一難點在整個初中階段的化學教學也是個突出點。學生在學習完酸堿鹽的內容和復分解反應后很容易形而上學,胡亂自編化合物之間的復分解反應,課本在新課教學階段并沒有系統的對酸堿鹽化學性質進行歸納,學生對酸堿鹽的一些化學反應的了解也只停留在表面,及時讓學生對酸堿鹽知識進行復習歸納有利于學生更深一步理解酸堿鹽之間的相互反應;有利于學生更深一步理解復分解反應以及發生條件;有利于學生把零散的知識系統化、網絡化、規律化。
酸堿鹽這部分的內容很多,一節課時間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本堂課只針對學生學習時遇到的重點及難點化學性質復習。
【教學策略分析】
1.通過學生探究石灰水瓶的清洗實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自然引出課題。
2.通過物質化學式的書寫和對物質進分類增強學生對酸堿鹽在組成上的認識,為置換反應、復分解反應的正確書寫埋下伏筆。
3.通過學生動手書寫化學方程式,糾正學生的一些常見錯誤。
4.通過小組討論引導歸納出酸堿鹽的化學性質。
5.通過學生小組討論判斷和動手書寫一些有關復分解反應的方程式引導學生歸納出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和書寫規律。
6.通過多媒體和學生復習講義的配合讓課堂氣氛更活躍,學生注意力更集中,目標更明確。
【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常見的酸、堿、鹽的化學性質,典型反應及其化學方程式
的書寫及糾錯。
難點: 酸堿鹽的化學性質,中和反應的特點、理解中和反應的實質。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
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課前準備 〈課前準備〉
實驗室有關學生實驗的準備。
課件的制作。
多媒體設備的調試。
復習講義的編輯,并分發到學生手中。
為學生分組。
學生分組時要注意不同能力的學生在各組要平衡。這樣有利于討論和實驗,也有利于學生進行相互學習。
學生實驗、導入 教師出示一瓶新的石灰水和一瓶用久的石灰水。
提問:這瓶用久的石灰水瓶壁上為何有那么多白色物質?白色物質是什么?如何除去?
〈過渡〉
剛才我們運用到了一些酸堿鹽的化學知識,現在我們大家一起來對酸堿鹽的化學性質進行回顧和歸納。 學生短暫討論,一個學生回答并上黑板書寫方程式,其他同學在講義上書寫方程式。
學生實驗并觀察實驗現象。
學生回答。 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并自然引出課題。同時這也是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可以讓學生感性認識,加深理解,幫助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