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第六單元教案 21.曹劌論戰等
其妻獻疑 以君之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4)翻譯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學生自由回答,其余學生評價或補充。答案略寫。 5.教師播放教學圖片,每顯示一幅,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或朗讀課文相關片斷。 第一幅:二山雄立圖 第二幅:在家庭會議上 第三幅:畢力平險圖 第四幅:愚公智叟辯難圖 第五幅:神靈移山圖 三、思讀課文,理解寓意 1.學生分兩組,展開課堂辯論。 辯題:愚公、智叟到底誰愚? 正方:愚公實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辯詞選摘:正方:愚公實愚 兩座山雄偉高大.實難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況且只有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幫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裝了土石遠運山外;路途遙遠。運土石到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艱苦奮斗的精神;”指通豫南,達于漢陰”,確知移山之利,有長期奮斗的思想準備;有子孫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順利開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有發展變化的觀點;感動天帝,將山搬走,顯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難而止,無所作為,譏諷阻攔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師總結:經過一番激烈的辯駁,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爭的事實,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問: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呢? 學生討論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只要堅持不懈,成功終會屬于我們。 做任何事。都要有堅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大小、多少是相對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成功、失敗亦如此。 四、品讀課文,把握本文的藝術特征 1.提問:如何理解課文的神話結尾? 學生自由發言。 生1: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這反映了作者階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