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第六單元教案 21.曹劌論戰(zhàn)等
2.把握《詩經》賦比興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和章法的節(jié)奏特點。 3.反復朗讀,直至成誦。 能力目標 1.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2.深入理解這兩首詩,提高學生詩歌鑒賞的能力。 德育目標 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向往。教學重點 1.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朗讀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學習兩首詩賦比興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教學難點 1.體會兩首詩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 2.品析語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含蓄美。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點撥討論法 3,品讀法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思讀課文,把握文意;品讀課文,探究藝術手法。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論語》曰:“不學詩,無以言。”古人認為經過《詩經》教化,可以使人“溫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字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今天我們學習冠于三百篇之首的《關雎》。 二、資料助讀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后來被儒家奉為經典,改稱《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人民大眾的口頭創(chuàng)作,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貴族統(tǒng)治集團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也反映了人們的勞動生產情況和愛情生活。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復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xiàn)了民歌的特色。 《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史記•外戚世家》曾經記述說:“《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厘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聽錄音配樂朗讀,正音, 睢鳩(jū jiū)一種水鳥。 窈窕(yǎo tiǎo):文靜美好的樣子。 逑(qiú):配偶。 荇萊(xīng):一種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時。寐,睡時。 芼(mào):挑選。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 教師提示:第一章雎鳩和鳴于河之洲上,其興淑女配偶不亂,是君子的好匹配。這一章的佳處,在于舒緩平正之音,并以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tǒng)攝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寫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憂思。聲調亦迫促,與前后平緩之音有別。第四章、第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悅。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應讀出興奮和快樂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