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第六單元教案 21.曹劌論戰等
第二課時[教學要點] 師生共同研習課文第二、三段,背誦二、三段;品評人物刻畫和情節安排藝術,鑒賞《左傳》的藝術特色;課堂練習,鞏固知識。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 二、研讀課文,背誦課文 1.研瀆課文第二段。 (1)選一學生翻譯第二段,其余同學評點。 教師強調:鼓,擊鼓進軍,名詞活用作動詞。 (2)提問:曹劌是如何幫助莊公選擇戰機的呢?明確:戰斗剛開始,不待齊軍疲倦,莊公急于出戰;魯軍剛剛獲勝,莊公又急于追擊。曹劌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他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必須把握有利時機,要根據雙方的士氣和實力變化作出正確的判斷。 教師板書: (3)學生根據板書提示,背誦課文。 2.研讀課文第三段。 (1)選一學生翻譯課文。其余同學評點。 教師強調: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譯。須補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2)提問:本段寫曹劌淪述戰勝齊國的原因,曹劌的解釋分哪幾層意思? 明確:分兩層意思,一講攻擊的緣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戰機;二講追擊的緣故,表現他考慮周全、行動謹慎。 教師板書: (3)學生齊讀第三段,背誦。 三、品讀課文,鑒賞《左傳》的藝術特色 提問:請同學們談談對課文情節安排、人物塑造兩方面的認識。并用“從……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說話。 學生自由發言。成果展示: 1.關于人物塑造 (1)關于曹劌 課文集中體現了曹劌作為一名軍事家的“遠謀”。曹劌請見,表現他的愛國熱情;曹劌問戰,表現他的政治遠見;曹劌參戰,表現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曹劌論戰,表現他過人的謀略。 (2)關于魯莊公 課文集中體現了魯莊公作為國君見識的“鄙”。魯莊公把戰爭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靈的保佑上,說明他政治上無能;他急于求戰,急于攻擊,說明他軍事上的無知。 但魯莊公不是一個昏君。魯莊公備戰見劌,三問三答,實事求是,虛心聽意見;莊公作戰用劌,親自參與打仗,表現他禮賢下士,任人唯賢;莊公戰后問劌,不因勝而白喜,表現他為求真知而不恥下問。 綜合以亡,可以得出魯莊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軍事才能的明君。 (3)關于比照映襯 作者巧妙地運用比照映襯的手法,使曹劌的形象鮮明生動。以曹劌與“鄉人”的對比突出曹劌抗敵御侮的責任感和護衛宗國的政治熱忱。從曹劌與莊公的對比中,以莊公的駑鈍、浮躁反襯曹劌的機敏、持重,一個出身下層而深謀遠慮的謀士形象躍然紙上。 2.關于詳略 課文剪裁詳略得當。本文以曹劌為中心。詳細描寫了他在戰前、戰中、戰后的表現;對于戰爭雙方的對峙、交鋒等則略寫。這樣安排,突出了曹劌的“遠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