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復習知識梳理
“悠長”是《故鄉》整篇小說謀篇布局的特點。可以說,小說所要表現的無非是“我”重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但這種感受是無法脫離開原來對“故鄉”的印象和感受的。小說一開始,并沒有直接進入對現實“故鄉”的描寫,而是用較長的篇幅寫了路上的感受和這次回故鄉的緣由。回到“故鄉”后仍然沒有直接進入對故鄉現實的刻畫,而是由母親的話引起兒時的回憶,用更長的篇幅記敘了兒時與少年閏土的交往。這些描寫都表現出了一種不急不躁的作風和態度。作者并不急于進入現實見聞的描寫,他一寸一寸地接近它,半步半步地接近它,而不是一步就跨入小說的中心。在這個過程中,作者醞釀的是一種情緒,一種基調,它漸漸使讀者的心靈進入到“我”回“故鄉”時的心境中去,因為只有這樣,才會像“我”那樣感受現實的見聞。離開“故鄉”的描寫同回“故鄉”的過程的描寫有著相同的特點。作者沒有急于結束這篇小說,而是比較詳盡地記敘了離開故鄉時的情景和心情。有一個外國學者認為,《故鄉》結尾時的議論是不必要的。我認為,這結尾時的議論不僅僅是要表達某種思想認識,它更是一種抒情的必要。如果說開頭部分給人以身未到“故鄉”而心已到“故鄉”的感覺,這里給人的則是身已離“故鄉”而心尚未離“故鄉”的感覺。整篇小說像一座弧形的橋梁。前邊是一段長長的引橋,中間是主橋,后邊又是一段長長的拱橋,弧度很小,但橋身很長,給人產生的是悠長而又悠長的感覺。在這個過程中流動著的是越來越濃郁的憂郁的情緒。直到結尾,這種憂郁的情緒仍然是沒有全部抒發罄盡的。魯迅沒有給讀者一個確定無疑的結論,沒有指明“故鄉”的或悲或喜的固定前途。“故鄉”的前途仍然是一個未知數,一個需要人自己去爭取的未來。它把人們對“故鄉”的關心永久地留在了人們的心中,把對“故鄉”現實的痛苦感受永久地留在了人們的心中。人們沒有在結尾時找到自己心靈的安慰,它繼續在人們的心靈感受中延長著,延長著,它給人的感覺是悠長而又悠長的,是一種沒有盡頭的憂郁情緒,一種沒有端點的歷史的期望。這是一種憂郁之美。
這種憂郁的美感不僅表現在小說的謀篇布局上,還表現在它的語言特色上。小說開頭和結尾的語言帶有明顯的抒情性,它們把中間的小說敘事置于了一個封閉的抒情語言的框架中,為其中的敘事譜上了憂郁的曲調。小說中惟一歡快的語調出現在對兒時回憶的描寫中,但它接著就被對“故鄉”現實描寫的低沉空氣驅散了,剩下的只是一種憂郁和感傷。在前后兩段的描寫中,句式是悠長的,雖有起伏,但造成的不是明快的基調。它們像飛不起來的陰濕的樹葉子,一片一片,粘連在一起,你壓著我,我壓著你,似斷又連,都有一種悠長而又沉重的感覺。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釋說: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變罷了,因為我這次回鄉,本沒有什么好心緒。
整整這一段,還是沒有說清過去的故鄉到底是不是比現在美麗,實際上這兩種感覺已經疊合在一起,怎么分也分不開了。它造成的只是一種憂郁的心情,而不是任何一個明確的結論。它的語言也和這種心情一樣,沒有跳躍性,你牽著我,我牽著你,似有停頓,又停不下來,整整這一段似乎只是一個句子,把“我”那種憂郁的心情很好地傳達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