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復習知識梳理
“可悲的厚障壁”是一種人的觀念、地位、生活環境差異所帶來的精神上的隔膜。“可悲”在于這樣的“障壁”是生活中近于“合理”地存在著的,而且也是精神上倫理上難以打破的。
造成“厚障壁”的原因,是封建秩序觀念長期的強制性的壓力。這樣的壓力使人們不得不在精神上、肉體上屈服,在封建秩序中尋找并最后茍安于既定的位置,成為麻木、機械的順民。“厚障壁”是封建秩序的需要和必然。
三、“我”不愿宏兒和水生“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愿他們“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他們“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而希望他們有“新”的生活。展開想像,說說“我”、閏土、別人這三類人的生活是怎樣的,“新”生活又是怎樣的生活。
此題意在讓學生探討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第一問要抓住題干對這三類人生活的概括進行合理的想像和補充;第二問可以反思閏土的現實生活,構建“新”的生活。
答案略。
四、作者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結合課文內容,說說這句話的內涵。并結合社會和人生,以這句話為話題,寫片段作文。
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作者所表達的深刻思想內涵,并引導學生思考社會和人生。
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人們都滿懷希望奮斗,就會迎來新生活。
教學建議
一、對于文學作品的理解,是因人而異的。我們要提倡理解的多樣性,以此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個性。對于課文主題的理解,要鼓勵學生深入探討,得出自己的見解。
二、這篇小說,深刻地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生活,分析時不妨從歷史、社會演變等方面作些點撥和指導。
三、對人物分析,要重點抓住“變”字,考察人物性格發展的外在和內在的原因,進而加深對主題的理解。
四、可以豐富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把視點擴展到自己的家鄉,通過自己家鄉人和事的變化,分析家鄉的發展情況。
有關資料
一、精神“故鄉”的失落──魯迅《故鄉》賞析(王富仁)
魯迅的《故鄉》中寫了三個“故鄉”:一個是回憶中的,一個是現實的,一個是理想中的。第一個是“過去時”的,第二個是“現在時”的,第三個是“未來時”的。小說突出描繪的是現實的故鄉。
(一)回憶中的“故鄉”
“我”回憶中的故鄉是一個帶有神異色彩的美的故鄉。
它的“美”,我們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感受得出來:
1.它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這里有“深藍”的天空,有“金黃”的圓月,有“碧綠”的西瓜,少年閏土有一副“紫色”的圓臉,脖子上帶著“明晃晃”的、“銀白”色的項圈,海邊有五色貝殼,“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還有各種顏色的鳥類:稻雞,角雞,鵓鴣,藍背……在這里,沒有一種色彩不是鮮艷的,明麗的,任何兩種色彩之間的對比都是鮮明的,它構成的是一幅“神異”的圖畫,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2.它是一個寂靜而又富有動感的世界:當“我”記起童年時的“故鄉”,浮現在腦海里的首先是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海邊沙地上的碧綠的西瓜,整個大自然是那么靜謐,那么安詳,但在這靜謐的世界上,卻有著活潑的生命。這活潑的生命給這個幽靜的世界帶來了動態的感覺。“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月亮地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這是一個幽靜的世界,同時又是一個活潑的世界。它幽靜而不沉悶,活潑而不雜亂。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和諧自然,是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