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復習知識梳理
┗ 做有愛心公民——結局(中學)┛
三、深入探究
1. 寫作特點分析
【明確】
(1)圍繞中心,選材精當。
文章較好地選擇奧伊達成長過程中的幾件小事,塑造了奧伊達獨特的個性,為表達中心作好了鋪墊。
(2)輕喜劇的筆法。
這種寫法主要是用在奧伊達形象的塑造上,如開頭的取名字,及后面的爭取不要特權,要買電影票,和去北極探險等一系列的細節,表面上看過于夸張,甚至引人發笑,但正是這種筆法,才更符合奧伊達的年齡,更能突出他天真、頑皮、好奇、聰慧的天性,使得奧伊達這一兒童形象更真實、更自然、更豐富。
(3)語言富有童趣,能從孩子的言行、心理等角度來刻畫人物。
(4)對次要人物的塑造較成功。
奧伊達的父母開始對孩子寄予無限的希望,他們的愛從成年人的角度,是脫離了孩子需要的一種寵愛。后來從那份帳單上發現了他們的愛錯位,于是借助回帳單這種巧妙的方式向奧伊達傳達一種真誠的愛,最終轉變為一種成功的教育。這就塑造了一對重感情而又理智的父母形象。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明確】奧伊達:
小說的主要人物。文章按照他的成長經歷,選擇了幾個細節:給自己取名、看電影買票、去北極探險、做有愛心公民來塑造他的形象,從中我們看到:這是一個具有獨立、自主、創新意識和執著追求精神,但同時不乏天真、頑皮、好奇、聰慧的天性的兒童形象。奧伊達身上所表現出來的精神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
奧伊達的爸爸媽媽:
這是一對既平常又很特別的父母。孩子剛出生時,他們同其他父母一樣,對他寄予了無限的希望,在爸爸的心中,他是“拜倫”,在媽媽的心中,他是“杰克遜”。當孩子提出要為自己買電影票,媽媽哄,爸爸唬,拗不過后,又只好給他買。這種不聽從便順從的做法是當今太多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時所采用的方法。當奧伊達成了探險“名人”之后他們又都認為,應該改變原來的想法,決心齊心協力把兒子培養成真正的探險家。他們就是這樣,寄希望于兒子,深愛自己的兒子,但他們的愛都是從成年人的角度所給予的愛,是脫離了孩子需要的愛,是一種寵愛。這種愛是幾乎所以的父母愛子的那種方式。
特別之處在于,奧伊達的父母從兒子給他們的那份帳單上發現了他們愛的錯位,于是能夠借助回帳單這種巧妙的方式給予兒子一種真正的愛,一種成功的教育。這是我們今天多數做父母的所不能做到的。他們啟發著人們如何做好父母。
3.如何理解文章第61段一句話:“后來,奧伊達上了中學……同時也多多少少幫父母做些家務”?
【明確】奧伊達雖有去北極的壯舉,但他仍是一個普通的孩子,以至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壯舉”也被人遺忘。其實他有著和其他孩子一樣的愛好、一樣的性格,如寫他“一唱歌就跑調”,“功課不是最出色”,這表明奧伊達完全是一個常人。作者沒有把人物架空起來,沒有把人物寫成另類,因此,讓讀者感到符合生活現實。
四、課內閱讀
后來,奧伊達上了中學,他的“探險壯舉”也漸漸被人遺忘。他自己也和一般的澳大利亞男孩子一樣喜歡球類運動,特別是足球;還喜歡流行歌曲和搖滾樂,但他自己一唱歌就跑調。他的功課不是最出色,但還過得去。在家里,奧伊達也像別的孩子一樣不希望父母過分多管,同時也多多少少幫父母做些家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