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復習知識梳理
楊二嫂:
二十年前的楊二嫂年輕美麗,因此她的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人稱“豆腐西施”;二十年后,她成了“凸顴骨,薄嘴唇”的“細腳伶仃的圓規”,變得自私、尖刻、貪婪、勢利,愛搬弄是非愛嘮叨,想方設法從“我”的搬家中撈點東西。楊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我”:
小說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絕不要等同于作者。“我”飄泊在外,對故鄉一直懷著美好的回憶,看到故鄉衰敗、冷漠的現實,深感悲哀、失望,但內心深處,還有著對故鄉美好未來的憧憬。“我”對閏土懷有深厚的感情,表現了“我”對勞苦人民的同情與愛,對等級觀念的否定。“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懷希望的知識分子的形象。
二、問題研究
1.曾經是那樣充滿生氣的閏土,人到中年卻活得這樣麻木、悲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這樣變化的原因,課文里也有提及: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這是表層原因,其深層原因,還需要我們深入思考,為什么中國當時的社會會陷入這樣苦難深重的境況。從這樣的探討中也可以了解小說所要表達的主題。
2.“我”的形象具有什么意義?
小說以“我”為敘述者,敘述中包含著強烈的感情色彩。“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樣的,“我”怎樣對待閏土,“我”怎樣看故鄉所發生的讓人傷心的變化,“我”對這樣的變化有什么樣的反應,等等。通過對“我”這個人物形象的研究,可以窺見舊中國要求變革的進步知識分子心靈的一角。
3.作者最后所說的:“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段話怎樣理解?
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奮斗、追求,希望便“無所謂有”;有了希望并始終不渝地斗爭、實踐,希望便“無所謂無”。人們都滿懷希望奮斗,就會迎來新生活。
舊的生活這樣壓抑、沉重,作者期盼什么樣的新生活,是否心中已經有所設計、規劃,還是感到茫然,或者只是感到一絲朦朧的希望?閏土、水生、楊二嫂或者他們的后輩能否從歷史的因襲中解脫出來呢?依靠什么樣的力量才能解脫出來呢(物質的、精神的)?
可以啟發學生思考這些問題,不必強求一致的答案。
練習說明
一、這篇小說寫故鄉,主要是寫故鄉人的變化。作者主要寫了哪些人的變化?他們有怎樣的變化?作者從中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情感態度?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分析人物,進而理解主題。
課文主要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變化。
閏土:見“課文說明”。
楊二嫂:二十年前人稱“豆腐西施”,“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二十年后,她變得潑悍、放肆。為了從“我”家撈點東西,交替著虛偽的吹捧、尖刻的嘲諷,還中傷閏土偷碗碟。
關于作者的情感態度,可以有多種認識:因為中國農民的活力被封建社會扼殺而悲傷;對中國封建社會農民的苦難輪回無可奈何;為純真的人性被扭曲而痛苦;對理想的人與人關系的渴望,等等。
二、曾經是那樣親密無間的一對小伙伴,現在卻變得那樣“隔膜”,“我”感到“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你認為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人物,并由此探討人物發展變化的深層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