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九年級)編者意圖介紹
五、教學建議
(一)如何進行文學作品的教學
文學作品有著多義性、豐富性、含蓄性的特點,這就要求我們教學時首先要尊重學生自己的獨特感受,注意體驗、感悟、生發,切忌某些生硬概念的灌輸。要結合文學作品多用形象思維的特點,著力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聯想能力。文學作品講究以情動人,無論詩歌、散文,還是小說、戲劇,往往蘊涵著豐富的情感,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多加體會,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真善美的教育。教學時還要引導學生多誦讀,在朗讀中細細體味文學作品的音韻美和意境美。另外,對文學作品,不要孤立地閱讀,而要把作家作品放到歷史發展的長河里去分析,結合時代背景和社會背景,深入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蘊。
(二)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
教師要把培養學生讀書的興趣放在重要位置來抓。要引導他們廣泛讀書,不僅要課內讀,還要課外讀;不僅要讀單篇的文章,還要讀整本的書;不僅要讀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作品,還要廣泛涉獵哲學、歷史、經濟、自然科學(科普)等方面的著作;不僅要讀中國的,還要讀外國的。應盡量引導學生多讀一點,讀雜一點。古今中外的名著讀得多了,獨立欣賞鑒別的能力也就強了,文化素養也就提高了。
(三)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很多方面,如善查工具書;學習時注意做卡片、文摘,寫讀書筆記;讀書前讀序跋、目錄;認真認字、寫字,字斟句酌,克服寫錯字、用錯字的毛病等。關于讀書方法,張志公先生曾提出一個“三遍讀書法”,即粗讀一遍,想一遍,再細讀一遍。粗讀一遍的目的在于粗知文章大意,得其梗概。想一遍,就是在自己頭腦中理清文章的脈絡和主旨。再細讀一遍,目的在于驗證、咀嚼、消化。這種讀書方法對中學生應該很有借鑒作用。寫作方面,則包括仔細觀察和認識生活,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寫作之前先寫提綱;會自己修改文章等。這些習慣都貴在堅持,需要教師的悉心指導和有意識的培養、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