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語文考練專家方案:閱讀篇
(選自《文匯報》XX年9月15日,有刪改)
1.通讀全文,參看下表,簡要概括第①段的中心意思。(不超過15個字)
2.第⑤段畫線句子是用什么方法闡明道理的?結合內容說說這樣闡明道理有什么好處。
3.從下面備選的名著中任選一部,從中概括出一個相關的事例,仿照示例為第④段補寫一個論據。
示例:《老人與海》——桑地亞哥為了帶回自己捕獲的一條大魚,與鯊魚、與自然、與自己的心靈搏斗,無畏的勇氣和堅強的意志為他贏得了做人的尊嚴。
備選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魯濱遜漂流記》《西游記》
4.都是論“生命的品格”,第④段談的是生命過程中要有所求,第⑤段說的是生命過程中要無所求,你認為矛盾嗎?請說說你的理解。
(XX年江蘇揚州市中考試題)
(三)傳統文化須敬畏
張文珍
①前不久,有兩件事情引起人們格外關注。先是孔子、老子兩位古人畫像被穿上西裝、打起領帶,成為商家推出的衣服品牌的“代言人”;再是韓國有人宣稱孔子、西施、李時珍是韓國人。這兩件事雖都有些可笑,卻也促使我們反思自己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②傳統文化是民族內在的靈魂和血脈,是民族的身份證明,是維系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是中華兒女和睦相處、攜手發展的共同精神家園,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動力。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幾大文明古國之中絕無僅有的延續至今的國家,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華文化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與內在的活力。
③可是,長期以來我們對傳統文化確乎不怎么客氣。發生于上個世紀的“文化大革命”,曾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元氣大傷。固然,傳統文化有不容回避的缺陷,有讓人詬病的糟粕,它的封建專制思想、綱常名教和等級尊卑觀念,它的保守拘泥、僵化固執、不善開拓,應對中國近代以來的落后承擔責任。但話說回來,世界上有哪個民族的文化是完美無缺、無懈可擊的,又有哪個民族對自己的文化鞭撻、摧殘得如此絕情?!相反,我們恰恰到處可見人家對傳統的愛惜與保護,包括一片街區、一棟樓宇、一所殿堂、一座故居,都盡可能保存其原有的風貌,盡可能給后人留下曾經的情感記憶。
④有缺點不是不可以批評,我們一貫的主張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傳統也不是不能變,我們一直強調立足時代,推陳出新。只是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應當非常慎重,應秉持一種莊嚴與神圣的感覺,致力于挖掘其永不磨滅的精神力量,弘揚其高貴的精神品格,以此豐富我們的時代精神,突顯民族個性。開頭所講的兩件事情從另一個側面表明那些打著“創意”“文化”的旗號對古人的所謂“開發”,除了急功近利的、赤裸裸的商業利用之外,還能給人什么樣的啟示與教益呢?一個不尊古人和傳統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康的民族,也不可能贏得尊重。在全球化背景下,不著力愛護、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我們的傳統文化就有被他國“搶走”的可能。
⑤實際上,徹底否定傳統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龐樸認為:“傳統不是可以隨氣溫而穿脫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發育而定期蛻除的角質表皮……它無法隨手扔掉,難以徹底決裂,除非誰打算自戕或自焚。”既然不能像包袱一樣一丟了之,就不如好好地對待它,改造它,變化它,更新它,注入新的精神與血液,讓它煥發神采,激發它的活力,清理、挖掘、弘揚其中有價值的因素為現代化服務。當年梁啟超曾說:“我希望我們可愛的青年,第一步,要人人存一個尊重愛護本國文化的誠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學問的方法去研究它,得它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綜合起來,還拿別人的補助它,叫它起一種化合作用,成為一個新文化系統。第四步,把這新系統往外擴充,叫人類全體都得著它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