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課 維護正義 遵守規則
教學設計建議建議用四課時完成本課。第一目“社會需要正義”用兩課時完成;第二目“做有正義感的人” 用兩課時完成。 四課時的整體設計思路:第一課時:社會需要正義(上)——了解正義與非正義的內涵。第二課時:社會需要正義(下)——懂得無論是社會的合作與競爭,還是社會的公平、穩定與和諧的實現,都需要正義制度來支撐和保證。第三課時:做有正義感的人(上)——懂得正義的基本要求。第四課時:做有正義感的人(下)——自覺遵守社會規則和程序,維護社會正義。學情分析第1課時 社會需要正義(上)教學目標: 1、感受正義不僅是一種情感,也是一種行為,推崇正義,反對非正義; 2、能辨別正義和非正義行為; 3、社會需要正義,知道什么是正義與非正義行為。 教學重點:辨別正義和非正義行為。知識要點:
★社會需要正義,正義的社會必然是和諧的社會。
(1)和諧社會的特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p82上指點迷津)
(2)社會需要正義的情感、正義的行為和正義的制度。
例舉:生活中正義的情感和行為的表現。
(3)正義行為和非正義行為的內涵(即:判斷正義與非正義的標準):是否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正當權益。
教學方法及媒體準備 教學過程
導入情景再現—— 情景1:長沙表彰XX年度見義勇為先進個人在XX年2月14日召開的長沙市政法工作會議上,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對XX年度在維護社會治安,保護國家、集體財產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中表現突出的陳艷、王剛、鐘征等13人授予“長沙市見義勇為先進個人”榮譽稱號。當他們上臺領獎時,全場響起了長時間的熱烈掌聲。這掌聲是對他們見義勇為壯舉的贊許與嘉獎。情景2:弱女子一拳鎮住扒手陳艷,女,35歲,寧鄉縣菁華鋪鄉黨委組織委員。
XX年6月23日上午,陳艷乘中巴從益陽回寧鄉。行車途中,一名扒手偷走一乘客的錢包,失主發現后反遭扒手毆打,同車的30多名乘客沒人敢吭聲。這時,陳艷挺身而出,沖到扒手面前大聲喊道:“你干什么?”同時右手扯住扒手的頭發,左手一拳將其打回座位。扒手被陳艷的正氣震懾住,再也不敢囂張。最后,陳艷和失主一起將小偷押送到派出所。
情景3:王剛,男,26歲,瀏陽市葛家鄉政府農機站職工。鐘征,男,26歲,瀏陽市淮川街道辦事處車站路工商個體戶。兩人從小就是好朋友。
XX年4月11日21時許,劉女士途經瀏陽市美神廣場時,突然從身后“飛”來一輛摩托車,車上兩名歹徒順勢將她手中裝有巨款的提包搶走,劉女士大呼抓賊。此時,騎摩托車途經此處的王剛與鐘征立即加大油門向歹徒追去,邊追邊撥打110報警。兩名歹徒一人迅速下車逃逸。另一人繼續驅車狂奔。王剛和鐘征繼續追蹤騎摩托車的歹徒,終將歹徒擒獲。劉女士和5000元現金和30000多元的銀行卡失而復得。
提問:請圍繞上述情景材料討論:國家為什么要表彰見義勇為,打擊社會黑勢力?
明確:見義勇為、匡扶正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時代精神的具體體現。在今天,全國各條戰線涌現出了一大批見義勇為的英雄群體和先進個人。他們面對各種違法犯罪,在生與死的考驗面前,臨危不懼,挺身而出,與違法犯罪分子展開英勇搏斗,用鮮血和生命保護了國家利益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有力地震懾了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廣大人民群眾同違法犯罪分子作斗爭的勇氣,為維護社會治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了突出貢獻。所以國家表彰見義勇為行為,掃黑除惡的目的是伸張正義,維護社會秩序和人民的安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