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政治上冊全冊教案1
(1)、加強監督機制,保證法律有效實施和司法公正。
①監督的對象: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發現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行為,可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
②監督的渠道: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檢察機關的監督、人民政協的監督、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的監督、各人民團體的監督、新聞輿論監督、社會公眾監督。
③監督最常用的方式:通過正當的途徑提出投訴、舉報,但是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
(2)、制度制約包括行政許可制度、聽政制度、審計制度、人民陪審員制度等。
(3)、程序制約主要體現在法定的順序、方式和手續等方面。
2、自覺守法,學會監督
(1)、中學生要自覺守法,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
(2)、中學生要學會使用監督權(通過面談、打電話、發信、發電子郵件、向人民代表反映、通過媒體轉達等有效方法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提出批評和建議。)
(3)、中學生要敢于并善于同違法犯罪行為做斗爭,自覺維護法律的權威。
九年級 第十課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第18課時 教學設計
一、全面小康的藍圖
1、三步走戰略目標: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2、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800——1000美元)
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新世紀億萬中國人民為之努力奮斗的新目標
(1)什么是全面小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新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是億萬人民為之努力奮斗的新目標。這個奮斗目標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是一個全面的綜合性目標。
(2)全面小康目標中最關鍵的目標是: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XX年翻兩翻,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第19課時 教學設計
二、奔向全面小康
1、總體小康的特點:是低水平的小康,是不全面的小康,是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實現的意義:實現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我們祖國必將更加繁榮富強,人民的生活必將更加幸福美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將進一步顯示出巨大優越性。
3、全面小康實現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a、有利條件——我國經濟有廣闊的增長空間,有巨大的時常潛力,我國有比較雄厚的物質基礎,中國繼續推進改革和擴大開放。
b、不利條件——全面貧困人口數量很多,許多脫貧的人口有返貧的可能。人口總量繼續增加,老齡人口比重上升,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大;生態環境有惡化的趨勢,人均資源不足;教育、科技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