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上冊全冊教案
二、基本思路
教師、學生、媒體組合→展示音像、地球儀→觀察地球儀、圖片→展示圖片,觀察思考→討論分析,作小結→展示七大洲輪廓圖,觀察思考→展示七大洲分布圖 →展示視頻,學生觀察→介紹交通要道,趣味小結。
三、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節選有關地球全貌的視頻或圖片,引導學生從小家進入人類的大“家”的學習中來。
出示地球儀,學生觀察思考,對海陸分布有個感性的認識。
【板書】一、人類的棲息地
學生活動:讀圖2-2,對比海陸面積大小。
【板書】1.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學生活動:教師展示廣東省地圖(包括南海部分海域),學生讀圖找出雷州半島、南沙群島、海南島,討論大陸、島嶼、半島的區別。
(學生交流,總結略。)
【板書】2.七大洲
學生活動:讀圖2-4,找出七大洲的名稱,了解它們的分布,觀察它們的輪廓特點,大小比較。(學生回答)
以組為單位,競賽回答問題,出示制作的大洲輪廓簡圖,讓小組強答,并描述其形狀。(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
引導學生閱讀“世界地形圖”。
(過渡)這些大洲之間遠隔重洋,我們找找看都有哪些海洋?
【板書】二、海洋對人類的影響
1.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演示課件)進一步明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
(播放視頻)教師引導學生了解人類開發利用海洋資源,主要是海洋生物資源和能源礦產的現狀,以海洋漁業生產和海洋油氣開發為例。
(小結,并對海洋資源遭受破壞的現象作簡單敘述。)
【板書】2.海洋資源
(學生活動)分發馬六甲海峽、直布羅陀海峽等重要交通要道的相關資料,學生討論,師生小結。
最后總結本課主要內容,布置作業:畫一幅世界大洲大洋的簡單輪廓圖。
第二課自然環境
一、教學設計思想
●教材分析
本課分為“地形多樣”“氣候萬千”“風光迥異”三部分,教材利用各種圖片、地圖文字等資料對世界地形和氣候作了生動的呈現。
●教學目標
(1)結合地圖,了解幾種主要地形的特點和重要地形單元的名稱和位置;
(2)了解世界多樣的氣候。
●教學思路
(1)本課時是該課的第一課時,在教學中對教材內容略做改動,把“氣象萬千”中的“氣候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的關系”這部分放到下一個課時中;
(2)以“四大文明古國”為本課的中心載體,是多樣的地形、萬千的氣候圍繞著“文明古國”展開,從歷史知識切入,引導學生探究地形和氣候知識。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自由發言為主。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世界地形掛圖》;學生收集四大文明古國的資料。
二、學法流程整體構架
學與教的活動程序 設計意圖
導入設問引趣
教師引出四大文明古國的話題,用金字塔、空中花園設問引趣:你們知道四大文明古國的大致位置嗎?
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到大致位置,便于稍后分析歸類
自主探究學習
教師活動:通過四大文明古國所在的位置,使學生得出平原的特征。
學生活動:結合地圖,探究其他各類地形,包括特征和實例。
承轉:人們只有在合適的氣候下,才能正常地生活和工作。正如地球的地形是千差萬別的一樣,地球的氣候也是多種多樣的。
教師活動:展示世界氣候分布圖
學生活動:觀察、思考并回答:①從圖中這么多色彩(圖注)中你得出什么結論?②世界各地的人們在描述當地氣候時用了哪些詞語?③這些詞語反映了氣候的哪兩方面的特點?④四大文明古國大致處在哪些氣候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