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與社會第七單元第一課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教案
七年級歷史與社會第七單元第一課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教案
第一課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第三課時)
●教學設計思想
教材分析
第一課“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學習內容,是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分析,不斷遞進,深入闡述,最終使學生認識到“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而第三課時的重點是通過古今中外新舊規則和制度的不斷變化,說明規則是人們可以根據需要制定并不斷加以完善的,規則既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它是學好和用好規則至關重要的一課,可以認為本課時還承擔著全課總結與深入拓展的任務。
本課的教學目的是樹立不斷改進完善規則的意識,初步懂得要過好生活,就應該重視規則;要用好規則,就要不斷完善規則。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規則隨著需要在不斷變化。
(2)過程與方法:通過教師創設的探究性學習情景(播放視頻畫面或出示資料),進行探究性學習方法指導和探究能力的培訓。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教師創設的探究性學習情景,讓學生體驗國家和社會生活中規則的形成和變化,要自覺遵守并不斷完善;讓學生親身感受我們身邊的生活有各種各樣的規則制度,要增強社會責任感,做有責任心的社會主人。
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規則的形成和變化。
教學難點: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爭做有責任心的社會主人。
教學方法
探究性學習方式和討論法。
教學準備
計算機(或錄像機)、投影機、光盤(或錄像帶)。
●學與教的過程
(新課導入)
【敘述】生活中的規則無處不在,規則既不是自然存在的,也不是新生事物。它是伴隨著社會發展和生活需要、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矛盾和問題而出現的。
【播放】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元妃省親的片段。
【提問】
○看了課本第 39頁“閱讀卡”和圖 7-9元春省親,哪位同學能夠用關鍵詞描繪一下那個時代的社會需要和社會規則是什么呢?
○看課本第40頁課文,哪位同學能夠用關鍵詞描繪一下古羅馬時代一些街道的交通狀況是什么樣的?社會需要和社會規則是什么呢?
○看課本第40頁課文和圖 7-10 19世紀的倫敦街道,哪位同學能夠用關鍵詞描繪一下19世紀的倫敦街道的交通狀況又是什么樣的?社會需要和社會規則是什么呢?
○綜上所述,你領悟到了什么?
【歸納】1.維護古代社會森嚴的等級制、特權制,即使父女也要以君臣之禮相見。
2.解決人馬車混行、交通經常擁堵的狀況,出現馬路和人行道;規定人走人行道和跳石。
3.解決跳石成為阻礙(汽車代替馬車)的問題,出現了人行橫道線又稱斑馬線;規定人過馬路時要走人行橫道線。
規則不是無緣無故出現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許許多多的規則,都來自于生活,并隨著生活的需要而不斷變化。
人類社會的歷程,也是各種規則、制度不斷完善和更新的歷程。在這一歷程中,無數舊的規則和制度被廢除,無數新的規則和制度在產生。
【板書】1.許多規則都源于生活并隨著生活的需要而不斷變化
【展示】
材料一:在宇宙中生活──宇宙島的構想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奧尼羅博士提出,美國宇航局撥專款援助的宇宙島研究工作主要內容是:以地球為模式,設想一個直徑為500米的中空巨球,名為“宇宙島一號”。
球內有住宅區、街道、河流、森林等。這個人造太空球每分鐘自轉兩周,人們生活其中,和生活在地球上一樣。在島內,有嚴重關節炎的病人可以減輕痛苦,自由行走;心臟病人也可以減輕心臟負擔;運動員可以超常發揮,取得好成績。在島內,居民享受清新的沒有污染的空氣,冷熱適中,可以調節出最佳氣候來,還可以人工降雨。如果大家都想欣賞瑞雪飄飄的冬景,人工調節器便立即滿足人們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