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與社會第七單元第一課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教案
可是,每季香椿只可采摘三四茬,入夏以后再吃,就與別的樹葉子無異了。樹且不大,十幾戶人家幾十口人共食之,漸漸就不夠供給了。好吃的東西,又不用花錢,誰不想多吃幾口呢?
今年又到了采摘香椿的季節。王家老大摘了頭茬,按例分送,無話。摘過頭茬的香椿,本該養它五七天,待新的一茬出齊后再搞。并且每一次都不可摘凈,“竭澤而漁”的愚蠢是誰都明白的。所以王家老大摘過后,樹上依然有香椿。不料第二天老二便上了樹。有人見了,仰頭勸:“老二呀,你哥昨天才摘過,摘得太苦了留神它不長了。”“沒事,這還多著呢,長老了多可惜!”老二不聽勸,仍自摘。他哥哥也叫:“咱家還沒吃完呢,你下來拿。”“那點兒?不夠!是那誰她們家要吃。”“那誰”指的是老二的未婚妻,“她們家”,自然就是老二未來的丈人家了。小伙子要向姑娘獻殷勤,便顧不得院里居民們沿襲已久的規矩了。老大聽兄弟如此說,沒再吱聲;勸的人討個沒趣,悻悻走開。別人看見,當面不好說什么,關起門來也是頗有微詞。這種事,誰也不肯強出頭。再說,你就真去強出頭也未必攔得住。你就算攔住了,也就把王家老二得罪了,所以沒人再勸再攔。
老二摘了不少香椿,用書包盛了,徑去送給岳父家。院里人們一片葉子也沒分到手。老二想的是:老大昨天才搞了,也給各戶分過,所以,他認為沒有必要再分再送。
凡事就怕壞了規矩。越是那種約定俗成的“不成文法”,就越具有不可輕易破壞的尊嚴。你破壞它,它便報復你:或給破壞者以制裁,或它本身迅速瓦解,不再成為“規矩”。香椿一案,就走了后一條路。人們無法制裁老二,便把一股憤懣不平之氣傾瀉在樹上。新葉初綻,未及長成,就有人迫不及待地上樹采摘。你上我也上,各戶“精英”在上面摘,各家老弱們在樹下撿。誰也不再恪守舊習,誰也不肯把自家摘的香椿再分送別人。就是一時吃不了,也寧肯去送給親戚朋友同事同學,而不肯舍一片葉子給鄰居。多年以來維系鄰里間和睦相處的好風氣一夕之間便土崩瓦解!沒有爆發公開的沖突,齟齬卻像瘟疫一樣封閉了各家的門戶。關起門來,自家人議論張家的貪、李家的奸。那一人摘、大家吃,授受無間、其樂也融融的氣氛蕩然無存了。
院里居民中也有“有識之士”,目睹了這番情狀,深恐為了一口吃而鬧到人人不安寧。怎么辦?誰也沒犯法,治誰也不行。既治不了人,那就治樹吧。樹無情性,治了它也無妨。于是悄悄采取了措施。有識之士畢竟“有識”,雖然治人無方,治樹的措施卻極高明。只不數日,那棵風華正茂的香椿樹便日漸委頓,未及入夏,已現衰頹之態,料必活不到秋天了。有識之士說:和為貴嘛!只要人和,犧牲一棵樹又算什么!
可憐的香椿樹!
初一(8)班 謝晗
【討論】師生共同論討,每個學生都歸納自己的收獲。
【歸納】規則無處不在,無論是自家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規矩、還是學校里的規則、公共場合對所有人的成文的和不成文的規定,都時時處處地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課本圖7-3、圖7-4和圖7-5等圖片,說明的也是這個問題──如果你用心觀察,就會發現,規則對于我們的生活,就如同空氣對于小草、水對于魚兒一樣,是須臾不可分離的。
【提問】○李奶奶家門前這個“自助式人行橫道紅綠燈”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