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課 兩漢時期的對外交流 教案
第5課 兩漢時期的對外交流 教案【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記住“絲綢之路”的起點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國與歐洲開始直接交流的時間。
2、理解“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認識“漢委奴國王”金印歷史價值。
3、通過識圖培養觀察能力,培養從歷史文物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概括“絲綢之路”和“南方絲路”。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絲綢之路”導入新課。
2、通過“絲綢之路”示意圖,讓學生了解掌握“絲綢之路”的起點。
3、通過師生互動,學生討論等形式,探究“絲綢之路”形成的意義和作用。
4、通過相關史料圖片,了解漢與朝、日交流的歷史。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兩漢時期中國經濟文化對世界的影響,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認識國家、地區間的交流對各國和世界經濟文化的促進作用,加深對改革開放重要性的認識。
【教學重點】
1、絲綢之路
2、兩漢時期的中日交流
【教學難點】
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義
【授課類型】新課
【課 時】1課時
【教 具】教學掛圖
【教學方法】講述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老師導入)兩漢時期,中國以高度文明和繁榮富強聞名于世,中華文明向外傳播。同時,中國也要吸取外來文化充實自己。那么,中國與世界是通過哪條商業通道來實現的呢?(學生回答“絲綢之路”),(老師肯定)對,在兩漢時期,中外交流主要是通過“絲綢之路”來實現的,那么“絲綢之路”是怎樣形成的?兩漢時期中國與世界有哪些交流?“絲綢之路”又有什么意義呢?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
(板書課題)兩漢時期的對外交流
(老師導課)首先,我們一起來了解有關“絲綢之路”的知識。
(板書第一標題)
一、絲綢之路
1、(出示《絲綢之路示意圖》,老師講解)絲綢之路以長安為起點,經過河西走廊和今天的新疆,翻越蔥嶺,通向西亞和歐洲。由于在這條商路上,向外輸出的主要是絲綢,所以叫“絲綢之路”
2、那么,“絲綢之路”是怎樣形成的呢?(老師指出)張騫出使西域后,西域與內地的聯系加強了,其實“絲綢之路”就是張騫開辟的。(請同學齊讀“后人對張騫的評價”)“騫始開通西域道也。”
3、(老師引導)請同學們比較“絲綢之路”路線圖和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比較它們的起點和走向。鞏固記憶。
4、“絲綢之路”開通后,內地與西域的交流加強了,那么“絲綢之路”的形成有何作用?(絲綢之路是聯系中外的紐帶,溝通了東方和西方,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5、指導學生看“絲綢之路”有關圖片(教材72-73頁:烽火臺遺址、出土的繡花粉袋、馬幫在青石上踏出的蹄印),顯示漢代對外交流繁榮,政策開放。
6、(老師指出)在漢朝時,“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已初步形成。(請同學們閱讀教材73頁小字部分內容,找出“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和走向。) (老師點撥:中國與朝鮮交往既可通過陸路,又可通過海路實現。中日交往只能通過海路,但中國和歐洲的首次交往是通過海上實現的。)漢朝以開放的態度與外界交流,特別是與周邊鄰近國家有著密切交往,其中朝鮮和日本深受中國影響。
(板書第二標題)
二、漢與朝鮮、日本的交流
1、(指導讀書),找出中國與朝鮮交流的方式,并勾畫出來。中國的經濟文化對朝鮮的影響并歸納:(1)中國人移居朝鮮半島。(2)中國先進的工具和技術傳入朝鮮。(3)中國的物品傳入朝鮮,如蜀郡制造的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