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
2.分封制的內容有哪些?
①周王把土地和臣民授給同姓子弟、功臣和前代貴族后裔,封他們為諸侯。
②受封者必須服從周王 的命令,保衛周王;必須定期到周室朝覲、
納貢和服役 。
3.分封制有什么作用? ①加強了對全國的統治。
②密切了同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關系,推動了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
二、你知道西周的等級制度嗎?請仔細看課本,回答下列問題:
1.夏商西周社會是依據什么來確定尊卑等級的?血緣親疏關系。
2.你能在下面的圖上標出每一層人的身份嗎?其中哪些屬于統治階級?哪些屬于被統治階級?請你用線段連接起來(如果看書不認真,可得不出答案!):
3.當時,奴隸的處境如何?奴隸毫無人身自由,經常被王和貴族用于賞賜和買賣。貴族除了強迫奴隸做苦役外,有時還殺死奴隸,用作祭祀祖先的供品,或者為死去的貴族殉葬。
請看課本31-32頁,回答:
三、夏商西周國家統治人民的主要手段有哪兩種?
禮儀教化和暴力鎮壓。
禮儀教化又有何作用?
禮儀教化配合暴力鎮壓,是統治人民的一種手段,
起著調節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從眾,讓思考成為習慣)
1.觀察右面分封制、宗法制示意圖,西周規定只有
嫡長子(正妻生的長子)才有繼承權,這是為什么?
能比較有效地避免統治階級內部兄弟之間為爭奪權位和
財產的繼承而引發的矛盾和禍亂,從而維護了王權的威嚴
和社會的穩定。
2.什么叫“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提示:可以先讓學生回答,學生也許有人知道這些知識。
請參考下面的材料:
當初學習中國法制史的教材,時下的法制史教材、參考資料,幾乎都將“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解釋為: “刑不上大夫”即大夫以上犯罪,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獲得某些寬宥,如他們一般不被處以殘損膚體的肉刑,必須處死者在郊外執行等等;所以因為如此,主要是因貴族內部,不同程度上總有一定的血緣關系,為了在廣大被統治者面前保持貴族作為一個整體的尊嚴,也不宜讓他們終生帶著曾受刑辱的標記。“禮不下庶人”,即庶人忙于生產勞動,又不具備貴族的身份和禮所要求的物質條件,因而不可能按貴族的各種禮儀行事,這些禮也不是為他們而設立的。(讓學生知道這些就可以了。)
(解釋完之后,可以對學生說,還有另外一種解釋,如果有興趣,課下再說。)
然而,上述解釋之后,又自相矛盾的加上:史籍上關于官貴被殺、被刑的記載,是不勝枚舉的:“禮不下庶人”絕不意味著庶人可以不受禮的約束。
當初,對此流行的不能自圓其說的荒唐解釋表示懷疑,但對真正的含義又不得而知。我以為,關鍵在于上下一詞的理解。后讀到蔡先生的著作,才茅塞頓開。
上和下,不能望文生義,否則就象有的人對“七月流火”所作的解釋那樣,或者如某報為“刑不上大夫”正名而做的解釋“出現誤讀的原因是錯解了這個”刑“字,古人用字是極為精審的,”刑“,肉刑之謂也,它具有特定的內涵,其外延比”法“要小得多,只不過是主張即使士大夫犯法,也不要輕易對他們用肉刑而已!